资讯 > 专家原创 > 破除甜蜜的“枷锁”,简述风口上的D-阿洛酮糖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2022年全球有约八分之一的人口处在肥胖水平,成人肥胖人数自1990年以来翻了一倍。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我国的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了34.3%和16.4%。并且,肥胖也呈现年轻化趋势,目前有约19%的6至17岁青少年、10.4%的6岁以下儿童处于超重和肥胖水平。
在预防肥胖、提升健康的“刚性”需求影响下,代糖行业迅速成为食品行业的重要细分领域。天风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以2020年为基数,10年年化复合增长率超过10%,代糖行业2030年有望取代传统糖消费近30%市场空间。随着代糖热度的不断攀升,赤藓糖醇、甜叶菊、罗汉果甜苷、木糖醇、麦芽糖醇等众多代糖一跃成为市场的宠儿。
蔗糖的理想替代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没有找的能有效替代传统蔗糖的代糖品,而阿洛酮糖是目前最为理想的产品之一。阿洛酮糖是在自然界存在但含量极少的一种稀有单糖,是果糖的同分异构体,天然存在于甘蔗糖蜜、水果及葡萄干、无花果、猕猴桃和红糖等食物中。阿洛酮糖的甜度是蔗糖的70%,但热量仅为0.4-0.8千焦/克,要知道蔗糖的热量可是17千焦/克,这也是作为代糖的首要条件。
实际上阿洛酮糖作为一种代糖,最难能可贵的是良好的加工性。以往的代糖产品往往在应用上有较大的限制,比如阿斯巴甜不耐热,86℃以上会逐渐分解,通常添加到饮料等产品中。当然,在所有的限制条件中,代糖产品缺乏能发生美拉德反应的羰基是最难以逾越的。
举个例子,索马糖、纽甜、爱德万甜虽然含有羰基,但因为是高倍甜味剂,完全达不到反应的剂量。异麦芽酮糖虽然甜度低,但热量跟蔗糖相当,作为代糖似乎优势并不明显。而阿洛酮糖不仅热量低,还能发生美拉德发应。它还具有与传统糖类相同或更好的功能特性,包括高溶解性和抗氧化活性。另外,与高甜度甜味剂相比,D-阿洛酮糖在食品中具有更大的膨松性和感官特性,因此将它作为代糖品类再合适不过了。
甜味的功能升级:甜而不胖
根据FMI研究数据显示,阿洛酮糖全球市场规模由2017年152.72百万美元上升至2023年的236.90百万美元,年度复合增长率达到7.7%。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增加,其增长率将进一步拉高,预计2023至2028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1.65%。如果仅从代糖角度来看,阿洛酮糖还不足以支撑如此高的市场热度。归根结底,市场更看重的还是其功能性及健康效应。
从饮食角度来看,控制总的能量摄入仍然是预防肥胖的不二法则。目前流行的白芸豆提取物、阿拉伯糖等都是通过抑制淀粉的水解而起到控制能量的效果。阿洛酮糖同样也是α-葡糖苷酶、α-淀粉酶、麦芽糖酶和蔗糖酶等的弱抑制剂,可以抑制淀粉和二糖在消化道中的代谢,从而起到预防肥胖的作用。同时,阿洛酮糖可通过释放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作用于大脑区域的受体,起到降低食欲的作用。
另有一项研究中,大鼠被分别喂食含有5%纤维素和5%阿洛酮糖的高糖饮食。结果发现,阿洛酮糖组的大鼠,在一夜之间燃烧了更多的脂肪,并且比纤维素喂养的大鼠脂肪增加更少。说明阿洛酮糖可以通过调节脂肪代谢来降低肥胖的发生。2016年,日本消费者厅开始审批将阿洛酮糖列为功能成分的保健食品,其申报功能是通过抑制葡萄糖的摄入来控制餐后血糖的升高,具有抑制肥胖的功效。
食品应用逐渐全球化
目前,阿洛酮糖已获得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在内的14个国家的法规许可,在原料糖浆、饮料乳品、焙烤、糖果等多个领域均得到应用。其中,美国是官方批准使用阿洛酮糖的地区。2011年,美国FDA正式批准阿洛酮糖为GRAS物质,允许D-阿洛酮糖作为膳食添加剂和部分食品的配料;2016年,规定阿洛酮糖需要计入营养标签,且每克阿洛酮糖需要计算为4大卡热量;2019年,同意从总糖和添加糖中除去阿洛酮糖,每克阿洛酮糖计算为0.4卡热量。我国在2021年就已经受理了D-阿洛酮糖的新食品原料申请,不过至今没有下文。
虽然,D-阿洛酮糖在市场上的热度不减,但消费者的认知并不多,消费者更多的是从低糖、低能量、健康的角度选择产品。2022年4月26日,New Hope Network对1000名消费者进行了调查,其中只有16%的人表示认可阿洛酮糖是一种天然甜味剂,与甜菊糖(46%)和罗汉果(61%)相差甚远。另外,更有45%的受访者表示从未听说过阿洛酮糖。
作为一种热门的代糖,其安全性也是格外需要关注的项目之一。有研究指出,在某些层面D-阿洛酮糖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有研究就指出D-阿洛酮糖在一定条件下的干预扰乱了肠道微生物群的稳态,降低了有益生物的丰度,提升了促炎微生物的丰度。当然,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阿洛酮糖在规定的食用范围内是有安全保障的,越来越多的在动物和人体内的实验都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其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作者简介:
慕慕,食品科学硕士研究生,长期致力于食品工艺与配方的设计与研究,现主要从事肉制品的研发。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三氯蔗糖、安赛蜜等代糖产品近期正在密集上调价格。有代糖企业的三氯蔗糖产品近两周两次调价,价格从13万元/吨上涨至18万元/吨。
近年来,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开始更多寻求健康减重方式应对肥胖问题,保健食品逐渐崭露头角,但一些不法商家添加违禁成分让消费者达到快速瘦身的目的,严重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如今,在很多减肥人士发布的食谱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一般都很低;在社交平台上,许多博主发布的减肥方式也是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真的有助于减肥吗?不同人群每天应该摄入多少碳水化合物?
减糖是需求,“甜蜜”同样是需求,伴随着饮食文化也社交文化的不断交融,看起与减糖背道而驰的甜味饮品,例如奶茶、可乐等确实工作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剂,于是乎,一类特殊的饮料诞生了——无糖甜味饮料。
近年来,减糖风潮兴起,人造甜味剂因其较少的含糖量和较低的卡路里,成为很多人的心头好。然而,法国一项经过同行评审的大规模研究发现,人造甜味剂可能并非健康的糖替代品。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