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热点资讯 > 海参“吐丝”之谜被破解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胡超群研究团队,在海参敌害防御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破解了海参“吐丝”之谜。该研究揭示了玉足海参居维氏器防御敌害的物质基础、感知过程与喷射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吐丝”是许多热带海参遭到敌害威胁时,从海参肛门处喷出丝状小管并黏附缠绕捕食者的一种防御机制。海参喷出的小管被称为“居维氏器”,最早由法国古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在1831年首次描述并以其名字命名。然而,190多年以来,居维氏器的成分及其黏性产生的机制一直是未解之谜。
胡超群研究团队以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的一种居维氏器发达的玉足海参为研究对象,发现玉足海参的居维氏器在黏附和缠绕敌害时,其外层间皮层和中层结缔组织层分别提供黏性和韧性的作用。通过染色体级的高精度基因组测序,发现居维氏器外层的黏性蛋白具有长串联重复序列,与蜘蛛和家蚕的丝蛋白类似;该类蛋白的结构为交叉-β结构,与人类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等疾病的致病性淀粉样蛋白相似。
研究结果表明,玉足海参利用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C)感受捕食者施加的机械压力,并通过释放乙酰胆碱信号刺激居维氏器排出。在进化过程中,玉足海参基因组的3号和12号染色体集中形成了多个新基因,这些新基因使得居维氏器能够接收乙酰胆碱信号,并生成淀粉样黏性蛋白。
该科学发现阐释了海参“吐丝”的御敌行为机制,在研发提高人工养殖海参适应能力的技术方面具有重大潜在应用价值,也为新型仿生水下黏合材料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海参是一种生活在海洋底部的棘皮动物,外形柔软,体态细长,常被誉为“海中人参”。由于海参富含高蛋白、低脂肪,且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因此在中医与现代营养学中都被广泛认可为极具滋补价值的食材。
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行业生产中为改善食品的颜色、香气、味道,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一类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根据用途分类,包括食用色素、营养强化剂、防腐剂、调味剂、增稠剂等。
运动性疲劳是指人体脑力和体力持续活动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表现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过度疲劳可能会导致内分泌紊乱、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者危及生命健康。机体产生疲劳的机制目前的解释主要为能量物质水平降低、代谢产物的累积、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Ca2+代谢紊乱等。
当顶层出手的时候,“减肥”就不再是停留在嘴上的话题了,而是要切实的落到实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率将攀升至70.5%,儿童群体也将突破31.8%。“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方案的提出,将“减肥”这个私人话题正式升到了社会层面,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战略体现。
甘薯,又称红薯、甜薯、白薯、朱薯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其块根富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粗纤维、多酚、黄酮、维生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和矿物质等,是公认的高营养价值、高性价比的食物。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