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编辑推荐 > 平民的主食?看大米的"**"风范
大米是稻谷经清理、砻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后制成的成品,大米含有稻米中近64%的营养物质和90%以上的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大米是我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年消耗量在1.9亿吨左右,有60%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大米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世界上约有一半以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
在很多人眼中,大米是再平常不过的食品,仿佛除了能吃饱,再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东西了。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及资源缺口的不断扩大,对禾谷类作物的开发成为扩大资源利用率的方向之一。
婴幼儿辅食的**选择
婴幼儿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人体发育速度最快的时期,充足的营养是保证正常发育的关键。通常,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宜采用母乳或相近的婴幼儿配方食品作为主要的营养源,而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伴随着身体的快速增长对营养的需求也剧增,适时补充一些营养易消化的流质食品对发育也很重要。
流质食品是由液质制品向固体食品过渡的食品,其承载着食品转换的关键作用。可以充当流质食品的物质有很多,但米粉是最常见的选择,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营养米粉是婴幼儿在断奶期向近成人期过渡的重要食品之一。与其他物质相比,米粉有着营养丰富、致敏性低、易消化等特点。
大米中含碳水化合物75%左右,蛋白质7%-8%,脂肪1.3%-1.8%,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是一种营养较为全面的食品。蛋白质是衡量食品营养性的关键指标,大米中蛋白质的含量在禾谷类中并不出彩,与大豆相比就更为逊色,但其生物效价却并不低。研究指出,大米蛋白的生物效价为77,可与鱼(76)、虾(77)相媲美。此外,大米蛋白的消化率也较高,约为89%。
低致敏性是米粉的又一特点。婴幼儿时期的免疫机制还不完善,肠胃功能很弱,很多食品都会引发过敏反应,比如常见的大豆、花生、蛋黄等都会引发过敏反应。科学研究和喂养实践表明,米粉是辅食中最不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目前也未见由米粉引起的过敏报道。
功能食品也毫不"拖沓"
蛋白 粉是营养保健食品中的常青树,购买蛋白 粉类的保健食品调节机体功能、补充蛋白质已成为一种时尚。随着蛋白来源的逐渐多样化,植物蛋白在蛋白 粉中的应用也愈发频繁,大米蛋白作为一种营养丰富、易消化的蛋白质,与其他蛋白质的搭配能发挥很好的互补作用。
支链氨基酸、肌酸,和乳清蛋白 粉号称健身界的三大营养品,支链氨基酸特指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这三种必需氨基酸,其大约占骨骼肌中氨基酸14-18%的含量。支链氨基酸不仅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而且可以直接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具有减缓疲劳的作用,对于增肌人群和需要维持肌肉量的人群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深受运动人群青睐。乳清蛋白约含有21%的支链氨基酸,大米蛋白则含有18%支链氨基酸,仅从这方面来看,二者差距并不大。一项NutritionJournal的研究报告显示,在进行阻力训练后补充植物性的大米蛋白与动物性的乳清蛋白,都能有助于构建及修复肌肉,两者所能达到的改善身体组成和运动表现结果并无差异。
"限塑"升级的"救命稻草"
"白色污染"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环境污染问题,从塑料高分子材料发明以来,塑料污染就成为环境污染的难点、痛点。近年来,随着外卖和快递行业的飞速发展,外卖塑料餐具、快递塑料包装膜、一次性塑料袋等塑料制品的使用更加频繁,对于本来就严峻的塑料污染治理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为此,世界各地纷纷采取"限塑令",通过法规制约塑料污染的加剧。
近日,法国通过了反污染和循环经济法案,对塑料制品的使用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法案规定到2024年全面禁止一次性塑料包装使用,到2025年实现100%塑料循环利用,到2030年实现一次性塑料瓶出售量减少一半。我国自2008年实施塑料袋有偿使用以来,对塑料制品的规范使用日趋严格。2020年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底我国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限塑"已经成为改善全球生态体系的迫切要求。
生物降解塑料是以淀粉、纤维素、蛋白等天然大分子物质为原料制成的"塑料",其能够被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真菌)和藻类等降解。生物降解塑料是缓解"白色污染"的理想方式,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领域。生物降解塑料的研发并不是难事,难的是控制产量和成本,所以大部分生物降解塑料还处于试验阶段。
大米并不是制作生物降解塑料的首选材料,相关研究报道也并不多见,但却在实际运用中走在了前列。据报道,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的"大米吸管"已经在韩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且大米吸管的生产工艺并不复杂,企业已经可以通过自动化、规模化生产,把单根的批发价降到15韩元、约合人民币9分钱,单月的产量已经有3亿根之多。
大米作为世界性的口粮,其产量一直有保障并且还在逐年上升,对丰富的大米资源进行开发,不仅可以起到缓解整体资源紧张的问题,还有利于提高大米的附加值,强化从"量"到"质"的转变。
磷脂酰丝氨酸(PS)作为能辅助认知健康的原料,不仅能解决银发群体的核心痛点,更成为布局银发食品赛道的关键抓手。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食品保鲜技术也不断发展。传统的食品保鲜方法,如冷藏、冷冻、防腐剂等,虽然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食品品质下降、化学残留等问题。因此,开发新型的食品保鲜技术成为当务之急。活性包装通过添加具有特定功能的活性物质,赋予包装材料新的特性,从而更好地保护食品,延长其保质期,并提升食品安全性。
2025年7月,IFT FIRST 2025在美国芝加哥顺利举办。IFT FIRST是全球食品和饮料行业重要的盛会之一,由美国食品技术协会(IFT)每年举办,汇集数千名专业人士,包括食品科学家、产品开发人员、研究人员、原料供应商和初创企业等,共同探索食品科学、健康、可持续性和创新领域的新进展。
甘薯,又称红薯、白薯、山芋等,是一种常见的粮食作物,其块根中含有丰富的淀粉,一般含量在10%-30%左右。甘薯淀粉作为一种天然的淀粉资源,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甘薯淀粉在食品保健营养行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全球营养科学迈向“精准化、可持续化”的新阶段,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正成为食品、医药及公共卫生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其中,DHA因其在人脑神经组织与视网膜中的结构性作用及广泛的生理调节功能,被誉为“脑黄金”。
柑橘多甲氧基黄酮(PMFs)是柑橘类水果中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生理功能。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柑橘多甲氧基黄酮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