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食品原材料 > 海南澄迈“虾稻共作”成气候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这一动一静,铺陈出了稻田中灵动的画卷,而这也正是“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生动写照。如今,虾稻产业风生水起,小龙虾供不应求,生态稻米备受追捧,养殖人员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自去年以来,海南省澄迈县金江镇塘北村村西近100亩撂荒地经过改建后,成为“稻虾共养”繁育基地,出产的海南反季节养殖的小龙虾供不应求,弥补冬春两季全国小龙虾产业链的短板,已经成为了市场的宠儿。
“选址、规划设计、育苗……‘稻虾共养’模式是希望实现海南反季小龙虾的稻虾复合高效养殖,探索出适合海南的经验再复制推广。”“稻虾共养模式”,即在水稻田周围挖养虾环沟,种一季水稻,养二季小龙虾,周期短、见效快,不施农药化肥,此办法在湖北、江苏、四川等地已非常成熟,但在海南,这样的种养模式还未形成“气候”。基地的项目技术骨干马源潮告诉记者,该项目自去年6月在澄迈展开试验,便选取了一块荒地,开垦了“稻虾共养”的池塘,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小龙虾繁育生长的全过程进行精准监测。目前,养殖标准体系和模式的数据采集已经初具规模。
根据其他地方的经验,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产业,需要经历“稻田寄养”“稻虾轮作”和“稻虾共养”3个阶段。在海南,试验人员拟摸索“稻虾共养”,但为提高产业效益,必须攻克小龙虾的自繁殖技术。经过技术人员实验发现,海南9—11月是小龙虾生长较为集中的季节,克服水温对于小龙虾自繁殖的影响最为重要,为此,基地采取了相应的干预举措。目前,基地已实现小龙虾海南本地繁殖成功率80%,超出预期目标。攻克繁殖技术难关的同时,基地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进行水稻的种植管理和监测。数月之后,稻虾共养模式下首批无污染香米成熟面世,由于新模式下出产的米品质好,深受消费者认可,市场供不应求。
“反季小龙虾达到亩产成虾200斤左右。”基地负责人罗海涛告诉记者,自今年2月以来,该基地销售的反季节小龙虾已近5000斤。与此同时,“稻虾共养”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优势,也吸引了周边的村民。金江镇大谭西村村民小组组长王世昌今年在基地打工,王世昌说:“稻虾共养”模式充分利用荒地,提高水田利用率,收益也好,通过学习掌握相关技术,再推广这种模式,带动更多的农民一起致富。
磷脂酰丝氨酸(PS)作为能辅助认知健康的原料,不仅能解决银发群体的核心痛点,更成为布局银发食品赛道的关键抓手。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食品保鲜技术也不断发展。传统的食品保鲜方法,如冷藏、冷冻、防腐剂等,虽然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食品品质下降、化学残留等问题。因此,开发新型的食品保鲜技术成为当务之急。活性包装通过添加具有特定功能的活性物质,赋予包装材料新的特性,从而更好地保护食品,延长其保质期,并提升食品安全性。
2025年7月,IFT FIRST 2025在美国芝加哥顺利举办。IFT FIRST是全球食品和饮料行业重要的盛会之一,由美国食品技术协会(IFT)每年举办,汇集数千名专业人士,包括食品科学家、产品开发人员、研究人员、原料供应商和初创企业等,共同探索食品科学、健康、可持续性和创新领域的新进展。
甘薯,又称红薯、白薯、山芋等,是一种常见的粮食作物,其块根中含有丰富的淀粉,一般含量在10%-30%左右。甘薯淀粉作为一种天然的淀粉资源,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甘薯淀粉在食品保健营养行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全球营养科学迈向“精准化、可持续化”的新阶段,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正成为食品、医药及公共卫生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其中,DHA因其在人脑神经组织与视网膜中的结构性作用及广泛的生理调节功能,被誉为“脑黄金”。
柑橘多甲氧基黄酮(PMFs)是柑橘类水果中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生理功能。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柑橘多甲氧基黄酮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