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
    求购
  • 买家
    客服
  • 卖家
    客服
  • 反馈
  • 顶部
  • 资讯 > 市场动态 > 食品添加剂并非“罪恶之源”

    2018-07-28 来源:快消品网
    本期活动邀请到清华大学生物化学硕士、美国普度大学食品工程博士,著名科普作家云无心,以“美好生活从食品安全开始”为题,与公众分享其多年来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成果,对食品添加剂超标与滥用、农残与兽药超标、致病微生物三类社会关注度高的食品安全话题进行了详细的科普介绍,帮助公众缓解对“食品谣言”的恐慌情绪,避开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安全风险。

         7月19日下午,由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南方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安安有约——食药科普大讲堂”第十七期在广州举行。本期活动邀请到清华大学生物化学硕士、美国普度大学食品工程博士,著名科普作家云无心,以“美好生活从食品安全开始”为题,与公众分享其多年来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成果,对食品添加剂超标与滥用、农残与兽药超标、致病微生物三类社会关注度高的食品安全话题进行了详细的科普介绍,帮助公众缓解对“食品谣言”的恐慌情绪,避开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安全风险。

        观点一 食品添加剂在标准范围内食用是安全的

         提起食品添加剂,往往会引发不少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情绪恐慌,甚至联想到三聚氰胺、瘦肉精等有害物质。“事实上,这些和食品添加剂没有任何关系,它们属于非法添加物,两者不能混淆概念。”

         云无心指出,一种物质能够被国家批准为食品添加剂,首先就要具备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安全性,正常使用条件下不会对任何人群造成健康损害;二是必要性,也就是说加入食品添加剂可以为食品带来好处,比如延长保质期、改善风味等都是必要的。

         事实上,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和天然物质。目前,食品添加剂按照用途可以分为23大类,我国允许使用的已达2000多种。

         那么食品添加剂究竟存在着哪些违规风险呢?云无心介绍,首先是过量使用。其次,是超范围使用。“比如柠檬黄色素,可以用在很多食品和饮料中,没有任何安全问题。但是,这种物质没有被批准用在馒头上,如果有商贩把柠檬黄色素用在馒头上,就叫做超范围使用,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云无心表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添加使用标准》明确规定了各种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限量,只要在标准范围内食用食品添加剂就是安全的。

         观点二 去除农残最有效的方法是“洗”和“搓”

        “数据显示,201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抽检合格率达到97.8%,说明总体情况良好,大家无需太过焦虑。”云无心指出,在农药残留问题上,有两条常识经常被公众和媒体误解。“,检出农残不等于危害健康,尤其是现在检测手段极其先进,非常低的含量也可以检测出来,但它距离安全红线其实很遥远。第二,农残总数不等于危害大小。”

        云无心以一篇在朋友圈很火的文章为例,《美国某某机构发布最脏的12种蔬果》中将草莓排在位,来源是美国农业部农残数据库。但是,把一种蔬菜水果可能出现多少农残数量作为危害大小是不合理的,这是混淆农残总数和危害大小的概念。同时,在该评比中,EWG作为一个推广有机食品的组织,制作这个排行榜也是为了鼓励公众选择有机食品。实际上有人查过,美国同一个数据库中,找出有机草莓检测结果,发现有机草莓中能够检测出的农残数量跟它说的最脏草莓几乎是一样的。”

        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去农残方案,云无心表示:“像用盐水、碱水、淘米水还有贝壳粉浸泡,效果有限,真正要做的是洗和搓。目前市场上很多看起来很高级的去农残方案,超声清洗机、臭氧清洗机、复合酶等,这些东西在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不要给予太高的期望。”

         那么应该如何真正有效地解决农残问题呢?云无心指出,首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清水冲洗。之前美国做过一个实验发现,用自来水冲洗蔬菜水果,搓洗三十秒可以把绝大多数农残去掉,和使用清洗剂差别不大。第二,可以通过去皮的方式去除附着在外皮上的农药残留。第三,通过加热或者烹饪分解农残,比如难以去皮、手搓洗比较费劲的蔬果可以采用这个办法。

         观点三 致病微生物是最易被忽视的食品安全风险“其实,的食品安全风险不是食品添加剂,也不是农残,而是致病微生物。”云无心认为,致病微生物是中国社会目前最容易被忽视的食品安全风险。“它无处不在,并且会随时产生。比如安全的食物在存放过程中,由于周围的空气中有各种微生物,它就有可能进入并且成长起来。”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每年因为致病微生物生病人次达9000多万人,死亡人数达到8000多人,数量已经远超过农残、食品添加剂。

        在这样的数字背景下,为什么说致病微生物的风险容易被忽视呢?云无心表示,“致病微生物的确定是非常困难的,比如说中午拉肚子,很难确定是早餐导致还是上班途中喝的饮料导致的”。除了确认困难外,没有官方机构介入同样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如果规模不大的话,检测机构、主管机构不会介入,所以实际产生的食源性疾病其实被忽略了”。

         在规避致病微生物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方面,云无心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外出就餐看餐馆,一个餐馆的食物是否卫生,是否细菌超标,是由餐馆品质决定的。应尽量选择“证件齐全、评级较高”的餐馆,三无摊点出现致病微生物的可能性较大。二是尽量避免食用生食,尤其是广东一带比较喜欢吃海鲜、河鲜,适合长这些动物的地方也适合长寄生虫和细菌,建议尽量熟食,生食谨慎。三是注意食物的储存环节,不少食品安全问题都发生在保存过程中,“食品一旦打开,保质期就生效了,是否安全,取决于打开后的储存环境和储存条件”。

        同时要注意温度,食物尽量放在冰箱可以抑制降低致病微生物的生长。“当然,冰箱不是食品安全的保险箱,冰箱保鲜层冻不死致病微生物,而且在冰箱冷藏保存下可以继续生长。”云无心提醒公众的一点是避免囤积大量食物,即使放在冷藏区也有滋生致病微生物的风险。

    相关阅读
    银发食品进入 “精准功能” 时代:磷脂酰丝氨酸(PS)破解认知健康痛点,打开百亿市场

    磷脂酰丝氨酸(PS)作为能辅助认知健康的原料,不仅能解决银发群体的核心痛点,更成为布局银发食品赛道的关键抓手。

    2025-09-26
    噬菌体之力,解锁食品保鲜的无限可能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食品保鲜技术也不断发展。传统的食品保鲜方法,如冷藏、冷冻、防腐剂等,虽然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食品品质下降、化学残留等问题。因此,开发新型的食品保鲜技术成为当务之急。活性包装通过添加具有特定功能的活性物质,赋予包装材料新的特性,从而更好地保护食品,延长其保质期,并提升食品安全性。

    2025-09-26
    IFT FIRST 观察 | 五大关键趋势,重塑食品研发与配料创新

    2025年7月,IFT FIRST 2025在美国芝加哥顺利举办。IFT FIRST是全球食品和饮料行业重要的盛会之一,由美国食品技术协会(IFT)每年举办,汇集数千名专业人士,包括食品科学家、产品开发人员、研究人员、原料供应商和初创企业等,共同探索食品科学、健康、可持续性和创新领域的新进展。

    2025-09-26
    甘薯淀粉:食品保健新“薯”光

    甘薯,又称红薯、白薯、山芋等,是一种常见的粮食作物,其块根中含有丰富的淀粉,一般含量在10%-30%左右。甘薯淀粉作为一种天然的淀粉资源,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甘薯淀粉在食品保健营养行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25-09-26
    从 “脑黄金” 到绿色生产:DHA 藻油的功效与食品应用开发

    在全球营养科学迈向“精准化、可持续化”的新阶段,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正成为食品、医药及公共卫生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其中,DHA因其在人脑神经组织与视网膜中的结构性作用及广泛的生理调节功能,被誉为“脑黄金”。

    2025-09-26
    柑橘里的“黄金成分”:PMFs的食品应用价值与开发潜力

    柑橘多甲氧基黄酮(PMFs)是柑橘类水果中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生理功能。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柑橘多甲氧基黄酮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202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