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市场动态 > 预制菜被专家称为“猪狗食”,哪些问题值得企业警醒
近日,一条关于“专家称预制菜如同猪狗食”的新闻登上微博热搜榜。起因是一专家在东方甄选直播间和俞敏洪、董宇辉聊天时谈到。该事件引起网友的广泛讨论,有网友说:“这波我站专家,统一难吃的味道,不是猪狗食是什么。”还有网友表示,预制菜市大厂车间生产的,可能比自家厨房还卫生,也不难吃,但就是没有锅气。也有网友评论,专家站着说话不腰疼,平时没有时间去折腾自己在家做饭”。诸如此类,但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条评论:“有点夸张,但值得警醒。”
在笔者看来,该专家的言论有失偏颇,预制菜作为一种即食、即热、即烹、即配的食品贵在快速、便捷,讲究的是标准、规范、安全,大众化。预制菜自然不能与一些老字号餐馆进行比较。即食、即热这类预制菜要经过复热,在口感上会比较差,但是即烹、即配的产品都需要消费者自己加工,口味差不差考验的是消费者的烹饪技巧。专家将预制菜等同于“猪狗食”,可能是对预制菜认识不够全面。
不过即食、即烹类预制菜口味差也是不可争议的事实。预制菜由中央厨房生产,经过速冻、检验、真空包装等多个环节后才能送到消费者手中。复热过后的预制菜,远远比不上餐馆现炒的菜品,存放过久还会产生亚硝酸盐。保质期长是消费者对预制菜抵触的另一个原因,据笔者了解,市面上有的预制菜保质期能够达到一年及以上,消费者认为能够长期储存的预制菜,肯定含有添加剂。而在营养上,很多预制菜确实也存在着油、盐、糖含量过高的问题。
预制菜的近年来颇受资本青睐,各方资本入局,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从2445亿元增加至3459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18.94%。预计到2026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达到1.07万亿元。尽管我国的预制菜前景巨大,但是预制菜的上述弊端还是值得企业警醒。如何让预制菜更加具有烟火气、更新鲜,这是预制菜生产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有企业为提供更新鲜的预制菜,推出了保质期更短的产品,但是这类短保预制菜对企业的冷链运输能力和菜品保鲜技术的要求都非常高。
预制菜要获取消费者信任还有一段路要走,企业需要在菜品保鲜、口味提升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预制菜的质量。当预制菜口味、健康兼具时,相信预制菜会被消费者欣然接受,而不是出于便捷而“无奈”的选择。
“开捕季抢鲜,过季就难寻”的大闸蟹消费旧俗,正在被货架上的预制菜品改写。金秋时节,阳澄湖、兴化湖的蟹笼刚起,超市冷柜里的花雕熟醉蟹、蟹黄汤包已同步上新,外卖平台的蟹粉拌面销售火爆。从餐饮后厨的标准化原料到家庭餐桌的便捷美味,螃蟹预制菜正以“即热即食、四季可享”的优势,撕开大闸蟹产业的价值新空间,成为农产品预制化浪潮中的“破局者”。
2024年1月,针对现阶段我国预制菜领域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国内食品加工、标准化及管理领域近20名专家围绕上述3项团体标准展开高规格研讨会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