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市场动态 > 河南:粮食大省迈向高质量发展
盛夏时节,中原大地再次传来夏粮丰收的佳讯: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7月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河南省夏粮总产量722.74亿斤,继续居全国之冠,仍处于历史高位,属收成较好年份。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回顾整个夏粮生产,省农业厅厅长宋虎振表示,面对频发多发的自然灾害,河南省夏粮生产立足抗灾抓生产保丰收,积极推广优质专用小麦,多灾之年夏粮取得较好收成,既稳固了“中国粮仓”,又实现提质增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作为全国小麦主产区,河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描绘出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更高效:12天收完8600多万亩小麦
以前麦收有五忙,割拉碾晒藏。提起今年麦收,新蔡县李桥回族镇狮子口村村支书李新瑞的感受就是一个字:快!“过去收麦怎么也得10多天,今年不到4天全村的麦子就都收完了。”
与往年轨迹一样,中原大地从南到北“机收会战”依次展开。与以往相比,今年有更多的收割机在麦田飞奔。
中原大地麦收忙,但闻轰鸣难见人。今年麦收从5月28日开镰,到6月8日基本结束,河南省8600多万亩小麦,仅用12天就全部收获完毕,创造了麦收历史最快的纪录。特别是6月1日至4日的麦收高峰期,4天就收获了河南省近一半面积的小麦,2日至4日连续3天日收割面积超千万亩。
“麦收进度快、效率高,离不开现代农机。”河南省农机局局长凌中南介绍,河南省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新型高效、大喂入量收割机保有量持续增加,机收效率和作业质量明显提高。“麦收期间,河南省收割机投入总量18万多台,参加跨区作业的大喂入量收割机占比七成以上。”
不仅仅在广阔的平原,近年来河南省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通过轮式收割机、履带式收割机、免耕播种机等现代农机高效衔接,前收小麦后播玉米,让传统夏收夏种夏管模式提速降挡为“两夏”。一场由新型经营主体“主演”的“麦收大片”,正在悄然开启农耕方式转变新篇章。
更优质:围绕优质小麦提质增效
老百姓有句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朴实的语言道出了粮食的重要性。小麦是重要口粮之一,河南省夏粮生产来不得半点马虎。
夯实粮食之基,方能筑牢百业之根。近年来,河南省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四优四化”持续发力,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立足专种、专收、专储、专用,推动优质专用小麦持续健康发展,产粮大省闯出了发展优质小麦新路径。
麦收期间,长垣县豫长种植合作社的苗寨镇黄河滩区基地,4000多亩麦田一望无际。合作社理事长祝山记说,包括该基地在内,合作社承包的9000多亩地全部种的是优质小麦“新麦26”,实现了专种、专收、专储、专用。“优质小麦不愁卖,比普通小麦每斤价格高1毛5,这边收完直接送到收购企业,当天过磅当天结账。”
作为全国小麦生产大省,优质小麦正成为河南省夏粮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亮点。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840万亩,较上年增加40%,通过多种渠道产销衔接,订单率达到88.2%,实现了优质专用小麦价值化。
河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李军介绍,全省840万亩优质小麦中,一千亩以上单品种片区达1769个,面积756万亩,占河南省的90%。“新麦26”“郑麦366”“西农979”“扬麦15”等6个主导品种种植面积679万亩,占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的80.8%。“单品种规模连片种植,将成为我省优质小麦发展方向。”
更绿色:万顷田畴唱响绿色发展曲
河南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做好绿色发展这篇大文章。
作为全国小麦主产区,从备耕培训,到春耕生产,再到春季田间管理,绿色农业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无人机作业、物联网监测、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绿色生产逐渐成为河南省夏粮生产中亮丽的底色。
张甲庚是唐河县禾健植保合作社负责人,今年对农药使用“减量化”深有体会:“现在无人植保机一亩地只需500毫升农药,比人工打药农药利用率提高25%~30%,用的全是低毒高效农药,减量增效控害效果非常明显。”中科院在河南实施STS项目,封丘县黄陵镇庄呼村农民赵振强家的5亩多小麦,在去年秋播期间因阴雨天气造成晚播,春季又遇倒春寒等不利影响下,通过测土配方减少化肥增施有机肥,亩产没有降低反而增加100多斤。
减量控害、减肥增效,绿色发展正在逐渐引领小麦生产方式,成为粮食生产的新动力。目前,河南省已建立多层级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核心面积66.5万亩,通过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病虫草综合防治效果达9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增产率15%以上,辐射带动了全省小麦病虫害防治。
河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院长赵鹏说,尽管我国农业在过去的20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粮食生产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带来了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耕地退化等问题。“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走出绿色生产的道路,实现农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今年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年,高质量发展是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发展。”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处处长朱攀峰认为,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河南省不断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农业大省在迈向现代农牧业强省的征途上步履铿锵。
磷脂酰丝氨酸(PS)作为能辅助认知健康的原料,不仅能解决银发群体的核心痛点,更成为布局银发食品赛道的关键抓手。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食品保鲜技术也不断发展。传统的食品保鲜方法,如冷藏、冷冻、防腐剂等,虽然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食品品质下降、化学残留等问题。因此,开发新型的食品保鲜技术成为当务之急。活性包装通过添加具有特定功能的活性物质,赋予包装材料新的特性,从而更好地保护食品,延长其保质期,并提升食品安全性。
2025年7月,IFT FIRST 2025在美国芝加哥顺利举办。IFT FIRST是全球食品和饮料行业重要的盛会之一,由美国食品技术协会(IFT)每年举办,汇集数千名专业人士,包括食品科学家、产品开发人员、研究人员、原料供应商和初创企业等,共同探索食品科学、健康、可持续性和创新领域的新进展。
甘薯,又称红薯、白薯、山芋等,是一种常见的粮食作物,其块根中含有丰富的淀粉,一般含量在10%-30%左右。甘薯淀粉作为一种天然的淀粉资源,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甘薯淀粉在食品保健营养行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全球营养科学迈向“精准化、可持续化”的新阶段,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正成为食品、医药及公共卫生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其中,DHA因其在人脑神经组织与视网膜中的结构性作用及广泛的生理调节功能,被誉为“脑黄金”。
柑橘多甲氧基黄酮(PMFs)是柑橘类水果中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生理功能。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柑橘多甲氧基黄酮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