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市场动态 > 江津:小花椒大产业 ,鲜食、深加工两手抓
金秋时节,硕果丰收,在重庆江津,花椒也迎来了收获。江津花椒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上乘。如今,小而美的花椒产业正带领江津百姓走出一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重庆江津地理气候条件优越,所产花椒麻香味浓,并且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出油率高,不仅是优良的调味品,而且经加工,可取多种名贵的化工原料。江津花椒,是重庆市江津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前不久,新华社、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2022中国品牌价值榜”,江津花椒也位列其中。种种荣誉是市场对江津花椒品质的认可。
据了解,江津市自20世纪90年代起大规模发展花椒。2001年,重庆四面山花椒公司和花椒科研所成立,对花椒开发进行全方位研究,使花椒深加工项目两次被列入中国国家863计划。发展至今,花椒已成为江津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相关数据显示,江津全区现有较大花椒加工企业30余家,种椒农户22万户,品牌价值达59.35亿元。
花椒同其他农产品一样,新鲜采摘后保质期较短,需要在采摘12小时内进入冷库储存,否则极易发霉、变色、腐烂,造成浪费和椒农的财产损失。为此,当地建起“花椒银行”,做好“储”的工作。江津区新建公益性冷链仓储库房,包含智能化低温冷冻库、智能化冷藏保鲜库、智能化可控变温库,方便储户就近就地存储,鲜椒进入加工厂后,立即进入加工程序,采用生物灭酶;后进入超低温库速冻,48小时后进入低温储藏,保质期可达2年,实现花椒产品旺储淡销。
与此同时,江津花椒深加工产业也在稳步发展,常见的有干花椒,通常采取微波或红外干燥后精选而成,高温库(0至5℃)保存,存放花椒较为完好,一年以上其颜色、香气、麻味素保存较好。如今,江津花椒开发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如花椒精、微囊花椒粉、保鲜花椒、花椒精油等,也将产业链延伸到医药、化工、保健、美容等高附加值产品上。
小小花椒已经成为江津响当当的金名片。从“小”到“大”,是产业发展的逻辑,江津花椒很好的诠释了这点,将小小的花椒发展成农民致富的产业,创造出59亿的品牌价值。在我国,一地一特产的现象不在少数,江津花椒这个成功案例值得大家学习。
燕山深处,秋意渐浓。青龙满族自治县的万亩栗园里,百年老树枝头挂满饱满的果实。板栗以前论斤卖,现在加工成精品仁,价格翻了几番。从深山野果到"金疙瘩",从初级售卖到精深加工,板栗产业的转型升级,正是我国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金秋十月,硕果盈枝。南方的柚子挂满枝头,金黄饱满;北方的秋月梨脆嫩多汁,香气四溢。然而,时令水果集中上市的“甜蜜烦恼”也曾困扰着果农——鲜果保鲜期短、运输损耗大、市场价格波动频繁,不少优质水果面临“丰产不丰收”的困境。如今,随着秋季水果深加工产业的蓬勃发展,柚子、秋月梨等水果突破“鲜食”单一路径,化身果脯、果汁、果酒、保健品等多元产品,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更让“金秋硕果”成为带动乡村振兴、激活“甜蜜经济”的新动能。
金秋时节,走进山东莱阳的果园,沉甸甸的秋月梨挂满枝头,果皮金黄、果香浓郁。作为秋季“明星水果”,秋月梨以果肉细腻、汁水丰沛、含糖量高的特质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与诸多时令水果一样,秋月梨也面临着“甜蜜的烦恼”——常温下20天左右的保鲜期、15%以上的远距离运输损耗率,加上集中上市期的价格波动,让果农常陷入“丰产不增收”的困境。如今,随着秋月梨深加工产业的不断创新与升级,这颗“黄金梨”突破了“鲜食”的单一局限,化身梨膏、梨脆、梨汁、梨膳食纤维等多元产品,不仅实现了“一季收获、全年销售”,更带动了产业链延伸与农户增收,完成了从“鲜果”到“高值产品”的华丽蜕变。
10月15日,“科技赋能・产业致富——中国柑橘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研讨会”在“中国柑橘之乡”湖北宜都如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科技专家、食品机械研发人员、柑橘种植及加工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入探讨。这场研讨会不仅为柑橘产业发展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更将目光聚焦到柑橘深加工领域,为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激活产业新动能指明了方向,让科技赋能柑橘深加工成为行业共识。
金秋时节,我国多地迎来柿子丰收旺季。在福建永定,漫山遍野的柿子树上挂满橙红果实,农户们忙着采摘、分拣。如何让“易烂难存”的柿子变成“长效增收”的金果,深加工成为破局关键。
花椒产业是龙华镇的主导产业,也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数据显示,该镇目前花椒种植面积2万余亩,年产鲜花椒超过1000万吨,产值超过7000万元,共有花椒种植农户9000多户,从事花椒产业人员超过2万人。如何让“小花椒”撑起致富大产业,是龙华镇近年来重点思考的问题。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