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专家原创 > 乳糖不耐受的那些事?
乳糖不耐受的困扰
乳糖酶缺乏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其发生率随种族和地区而异,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75% ~100%。可以说中国是全世界乳糖不耐受的“重灾区”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专家研究过中国人乳糖不耐受的问题。
而根据近些年的研究结果,中国各地成年人乳糖不耐受的比例大多超过90%,即使是有饮用牛羊奶习惯的西北部少数民族聚集区,乳糖不耐受的比例也在80%左右。虽然乳糖酶缺乏在我国普遍存在,但是因为以往含乳糖食品消费较少等原因一直未作为一种公共卫生问题而引起关注。
目前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对乳制品消费观念的转变,中国乳制品以及富含乳糖的商品化方便食品的供应和普及率正持续高速增长,进而导致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
在乳糖耐受人群的肠道中,乳糖被乳糖酶水解为半乳糖及葡萄糖,之后就会被人体吸收。而乳糖不耐受人群的肠道中缺乏乳糖酶,或者乳糖酶活性降低,乳糖无法被分解,滞留在肠道中,就会被肠道细菌发酵分解成乳酸和CO2等气体,引发肠胀气、肠痉挛、腹泻等症状。
乳糖不耐受相关的症状会迫使一部分人放弃奶类以及一些含乳糖食品,然而更多的乳糖不耐受个体并未认识到症状源自这些食品。
乳糖不耐受症在婴儿中较为常见,有文献报道腹泻婴儿和新生儿中乳糖不耐受症分别占46.95%~70.00%和5.17%~27.30%。乳糖不耐受症导致的慢性腹泻可引起婴儿多种微量元素缺乏,进而影响生长发育。
不要傻傻分不清:乳糖吸收不良VS乳糖不耐受
乳糖,是一种由半乳糖及葡萄糖通过1,4-糖苷键组成的二糖,主要存在于母乳或牛乳中,是乳汁中主要的营养成分和能量来源。它被乳糖酶消化后再被人体吸收,而这种酶主要存在于人体小肠粘膜的刷状缘上。
当乳糖酶的数量及活性相对较高时,乳糖就会被充分的消化吸收,进而减少了相关临床症状的出现。相反,当乳糖酶的量或活性较低而仅引起乳糖吸收不良但无相关临床症状时,就会出现乳糖吸收不良,当乳糖酶缺乏时,会伴发腹胀、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即为乳糖不耐受症。
乳糖吸收不良常常是没有相应器质性疾病慢性腹泻的重要病因,而非器质性慢性腹泻常见于功能性肠病,尤其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乳糖消化不良引起的不耐受症状与IBS-D相似。而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与功能性肠病症状有相似之处,且大多数研究发现功能性肠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较,尽管两者乳糖吸收不良的比率一致,但功能性肠病患者更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且有报道功能性肠病患者中主观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也较正常人高。
集结,消灭乳糖不耐受
目前针对婴幼儿或成人乳糖不耐受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变饮食结构或摄入方式,服用乳糖酶、不含乳糖食品、益生菌等,中医治疗方法多样,简便安全,疗效肯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本病中医治疗缺乏规范化,且治疗的机理研究仍显不足,使其推广运用受到限制。
那么,如何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如何开发出更多有效缓解乳糖不耐受的产品?这都极其考验企业的开发能力。
无乳糖/低乳糖食品:
低/无乳糖牛奶可解决乳糖不耐受的问题,通过在生产过程中降低牛奶中乳糖含量来避免乳糖不耐受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在针对伴有乳糖不耐受的轮状病毒肠炎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乳糖奶粉后,可以明显减少患者腹泻时间,2周后即可恢复到正常喂养状态。
益生菌&酸奶:
用发酵乳(特别是酸奶)代替鲜乳,发酵乳中的乳糖已有20%-30%被降解,易于消化吸收,食用酸奶还能改善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不耐受,食用也非常方便。一般情况下,牛奶和酸奶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成分相似。不过,发酵期间将消耗维生素B1和维生素C,产生叶酸。
酸奶中的钙比牛奶中的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牛乳经过发酵,主要组成成分和性状发生了有益变化,营养价值有了进一步提高。通常酸奶中的乳糖比牛奶低,而乳酸、半乳糖、肽、游离氨基酸和游离脂肪酸则比牛奶高。
另外可通过补充益生菌制剂,这些活性益生菌进入肠道,可抑制一些腐败菌的生长,调整肠道菌群,防止腐败物对人体的不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乳糖不耐受,从而有利于人体健康。尤其是美国2016年报道的一项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应用嗜酸乳杆菌治疗乳糖不耐受较安慰剂组显著有效。
乳糖酶膳食补充剂:
实验表明乳糖酶缺乏者在饮用牛奶前或就餐时加入外源性β-半乳糖昔酶能显著改善不良症状且无任何副作用。因此,可通过食用含乳糖食品前后补充乳糖酶制剂或直接向含乳糖食品中添加乳糖酶制剂来降低乳糖含量。
从市场反馈来看,目前应用乳糖酶制剂治疗乳糖不耐受是当前的理想方法,它可以使患儿无需改变原有饮食结构,保证婴幼儿继续从母乳中获得抗体等有益成分,增强患儿免疫力,缩短病程,促进病情恢复。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应用乳糖酶制剂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继发乳糖不耐受具有确切疗效。
少量多次摄入含乳糖食品:
有研究表明,有规律的每日摄入一定量的乳糖可降低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并可以诱导大肠菌群对乳糖的适应性,减少产氢。例如,少量乳制品(25 g奶粉,乳糖6 g)摄入可以降低氢呼出量,即少量多次饮奶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即使是乳糖酶缺乏个体,也可耐受少量乳类(120-240 mL),不会出现不耐受症状。可限制1d中摄入乳糖总量,普遍推荐乳糖限量为12 g,少量多次食用也可减轻乳糖不耐受反应,一次食用量以不超过250 mL液态奶为宜。如果每次饮牛奶时能掌握合理的间隔时间和每日摄入总奶量,可避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RP-G28:
RP-G28是一种半乳糖低聚糖,现处于II期临床试验中,有望成为首个美国FDA批准的治疗乳糖不耐受症的药物。该类药物研究的原理建立在“结肠菌群适应” 基础上。
未分解的乳糖常常进入结肠内被结肠微生物分解吸收,乳糖不耐受患者反复食用乳制品,导致结肠内厌氧微生物和微嗜氧菌(如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增加,诱导产生微生物-半乳糖苷酶,进而引起结肠微生物对乳糖的适应和耐受,促进乳糖消化。
中医与乳糖不耐受:
我国古代没有关于乳糖不耐受的明确记载,根据 其临床表现,认为此为脾失健运,湿邪内困所致,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对继发乳糖不耐受患儿进行辨证施治, 常可取得良好效果。
有研究发现将120例糖源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去乳糖饮食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结果中药治疗组和去乳糖饮食组的止泻天数及肠乳糖水平的下降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组。其立方主要以葛根苹连汤为基础进行辨证加减,研究表明通过降低肠乳糖水平治疗糖源性腹泻是其药理作用之一 。
作者简介:
Kevin.Fang,食品科学研究生,主要从事功能性食品研发,尤其擅长于糖尿病、痛风、体重管理等领域的产品开发。
鱼油DHA是一种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于深海鱼类,如鲑鱼、鲭鱼和鳕鱼等。DHA在大脑、眼睛及心脏等重要器官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尤其对大脑的发育和功能维持具有显著的益处。
叶黄素酯是一种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的天然类胡萝卜素,它对眼睛健康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叶黄素酯在植物中通常与脂肪酸结合形成酯化形式,比纯叶黄素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因此在保健品中广泛应用,尤其在改善视力和防护眼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柑橘纤维是从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柚子、橘子等)中提取的天然植物纤维。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柑橘纤维因其丰富的膳食纤维含量和多种健康益处,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营养成分之一。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