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编辑推荐 > 科学补铁有讲究,打"铁"还需自身硬
铁元素是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之一,其在人体内发挥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铁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酶等组织的重要成分,与氧气输送、酶活发挥、代谢运行和器官组织等完整性息息相关。人体内约有三分之二的铁存在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其他的铁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肝、脾、肾等其他器官和组织中。
日常饮食是人类获取铁的根本途径,虽然人体的整个消化系统都能够或多或少的起到吸收铁元素的作用,但整体吸收率非常低,仅有约3%-5%的铁能够被吸收,其余的则会通过肠道排出体外。人体内一共含有3g-5g的铁元素,只要均衡的饮食都能够满足机体对铁的吸收,但事实并非如此,饮食习惯、经济条件、机体差异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铁的摄入。
生命周期带来的自然缺铁
在人体不同的成长阶段,对铁的需求率是不同的。新生儿的母乳仅能维持6月龄之前的生长需要,而6月龄之后,伴随着身体的快速成长,对铁的需求也异常旺盛。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婴儿至9岁儿童每天需微量元素铁10毫克,10至12岁儿童每天需要铁元素12毫克,13至18岁的少年男性每天需要铁元素15毫克,少年女性每天需要铁元素20毫克,而孕妇每日的需求量则达到了28毫克。
因此,儿童、女性、孕妇、哺乳期的人群容易缺乏铁元素。
返璞归真带来的社会缺铁
我国是一个以植物饮食结构为主的国家,这是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动物食品在饮食结构中的比重在逐年上升,营养均衡性大为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并不是全民健康,而是健康的"二元"结构,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导致了"富贵病"的多发,这种趋势并不是局限性的,而是全球化的问题
为此,返璞归真、追求自然的植物饮食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话题,植物性饮食又一次站在了饮食结构的制高点,植物基、植物提取物等带有植物饮食特点的产品也成为市场的"宠儿",追求素食的人群也逐渐增多。植物含有的铁其实并不算少,但以无机铁为主,其吸收率非常低,长期植物饮食的人群极易发生缺铁现象。
缺铁性贫血依旧频发
机体缺铁的不良反应有很多,但最为显著的是缺铁性贫血。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报道指出,缺铁性贫血男性发生率为10%,女性20%,孕妇40%,儿童高达52%。第四次全国营养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育龄期妇女及孕妇的缺铁性贫血发生率均超过20%,而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生率在25%左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饮食健康程度的提高,缺铁性贫血发生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其仍然是较为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之一。
脂肪肝也有关联
随着对铁元素研究的不断深化,许多疾病的发生都发现与铁的缺失有关,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饮食"回春"之术)位列其中。
《临床胃肠病学和肝 脏 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缺铁有关。该研究对848名(390名女性,458名男性)17岁的澳大利亚青少年进行了观察和随访,收集了每位参与者的身高、体重、腰围、腹部超声、心率、血压和生化检验指标等资料,最终有14%的参与者被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指出,铁的缺乏会影响机体的能量水平及心肺功能,降低了青少年体力劳动能力,进而加剧了脂肪肝的形成。在此之前,已经有多篇研究指出,高水平的铁会降低高胆固醇水平的风险,有助于降低动脉脂肪物质堆积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铁元素是双刃剑
缺铁对于机体的健康非常不利,但铁元素过多导致的伤害甚至不亚于缺铁的危害。
铁元素是自由基反应的催化剂,过多的铁元素可促使机体将更多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转变为极其活跃的自由基,从而导致组织炎症、多器官的损伤和纤维化的问题,甚至与寿命的长短也有关联。近日,发表在《ClinicalNutrition》杂志上的报告揭示了这一关联,研究人员收集了近4.9万人的基因数据,发现了与铁含量有关的基因变异,当研究人员在一个更大的数据库中结合超过100万人的寿命数据筛查关键基因时,他们发现,铁含量较高的基因标记与预期寿命降低有关。这也预示着铁含量过高或许有着先天的缺陷。
医药研发的新风向
铁作为一种药物用于治疗疾病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对其利用的方式也在逐渐深化,甚至是反其道行之
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调节性坏死治疗模式,就是依赖于铁离子氧化损伤而引起的细胞死亡形式,这种模式被称为"铁死亡"。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是铁死亡的一种至关重要的调节剂,通过中和脂质过氧化物来保护细胞,其中脂质过氧化物是细胞代谢的副产物。"铁死亡"不同于通常的细胞坏死,而是通过诱导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失效,造成膜脂上活性氧自由基的积累,而达到定向促使不成熟细胞死亡的目的,是当下肿瘤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
打"铁"还需自身硬
机体对于矿物质的吸收利用有着独特的调节方式,能够将元素的含量水平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铁元素是一种利弊都较为突出的元素,控制不好则容易导致机体出现应激反应或异常,因此通过提高内在的调节能力将有助于规避铁含量异常导致的健康问题,肠道菌群就是很好的调节靶点。
肠道菌群对于健康的影响是多层次的,其中一项便是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益生菌在这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有研究指出,在促进铁元素的吸收方面,通常无害的大肠杆菌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铁的竞争上与宿主起到"双赢"的结果。由此可见,通过提升肠道菌群的健康度来强化"内功",将是未来科学补铁的理想途径之一。
作者:刘刘球
刘刘球,从事营养保健行业研究,主要方向:政策解读和技术分析研究。
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消化吸收,并增强机体免疫力。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益生菌逐渐成为功能性食品、保健品以及日常膳食补充的重要成分。益生菌不仅适用于成年人,也广泛应用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群体中。
亚叶酸钙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衍生物,在人体健康和食品营养补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叶酸的稳定钙盐形式,易于人体吸收,还在孕妇保健、心血管健康以及功能性食品开发中有着广泛应用。亚叶酸钙的出现,为科学补充叶酸提供了更高效、更安全的途径。
在现代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领域,植物提取物因其天然、安全和多功能性受到广泛关注。红车轴提取物作为一种从红车轴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活性成分,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逐渐成为健康产业的重要原料。红车轴提取物不仅在传统药用领域有应用,也广泛用于现代保健食品和营养补充剂中。
在现代营养学和健康食品领域,食用菌类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金针菇粉作为由新鲜金针菇通过烘干、粉碎等工艺制成的食品原料,保留了金针菇的天然营养成分,同时在食用和保存方面更加便捷。金针菇粉的出现,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和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现代健康食品市场中,天然果粉因其便捷性和营养价值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山竹粉作为以山竹果实为原料制成的果粉产品,凭借独特的营养成分和口感优势,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山竹粉不仅保留了新鲜山竹的风味,还具备更长的储存期和多样的应用方式。
在果蔬加工与储运过程中,如何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始终是行业关注的重点。冷冻果蔬真空包装机作为一种先进的包装设备,凭借真空密封技术和冷冻保鲜方式的结合,为果蔬的长时间保存和远距离运输提供了理想解决方案。冷冻果蔬真空包装机的应用,不仅保障了产品的品质,也推动了果蔬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