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热点资讯 > 农产品冷链发展步入红利期 行业专业人才缺口待解决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发展速度快,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在农产品市场需求,以及国家和各地方政府的政策加持下,农产品冷链物流迎来了“红利期”。而今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为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从根本上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供了可能,但冷链物流行业还要加快解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从2014年到2018年,我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由9190万吨增长至超过18868万吨,年均增长率接近20%。2019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过339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5%,预计2025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超5500亿元。可以看出,我国冷链物流呈现出发展速度快、市场规模大等显著特征,预测未来冷链市场规模还将持续增长。
近年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对冷链物流发展出台许多政策,但发现,大部分政策明确指向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例如2010年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规定,要通过规划实施,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000万吨冷藏库的能力。而2020年某文件中更是明确提到,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支持建设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等。
有行业人士称,在国家政策的加持之下,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开始步入“红利期”。伴随着消费升级和农产品上行的需求日益加大,当前许多地方积极进行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如建设产地冷库、气调库、冷藏保鲜库以及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等等,不但有效地解决农产品产地预冷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而且为农产品全程冷链物流发展提供支撑。
此外,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定位导航等新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一公里”、“最后一公里”过程中的温度控制、监控、检测、溯源等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通过将流程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应用在冷链建设中,并搭上配套的信息系统和硬件设备,从而保证产品供应新鲜品质。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新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已开始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换而言之,冷链物流需要大量的专业冷链技术和管理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顶层设计能力的专业冷链技术和管理人才更是严重匮乏,难以满足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
那么,该如何解决冷链技术和管理人才缺口问题呢?首先,国内高校可重点关注制冷和仓储设施的建设,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当下冷链人才所需知识结构、冷链技能等开展专门培养,与时俱进,避免物流专业教育发展滞后。其次,同相关专业院校、科研企业开展研究合作,不断提升冷链设施设备水平。最后,从业人员要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满足冷链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如今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市场需求趋势下,未来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并且行业也正从劳动密集型朝着技术密集型转变。但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存在缺口问题还要加快解决。因此,冷链物流行业要加快相关专业冷链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冷链物流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冷链产品从产地到消费者全程不断链。
亚精胺是一类生物活性有机小分子,毒 性低功效强,具有抗炎、抗氧化,增强线粒体代谢等功能。机体内亚精胺除外源膳食补充和细胞生物合成外,肠道菌群代谢也是亚精胺重要来源之一。而且亚精胺还可以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维持肠道稳态,在增强肠道免疫功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从蛋白质到膳食纤维,从维生素到矿物质,每一种营养素都在维持人体机能中扮演着独特角色。而在众多功能性成分中,N-乙酰氨基葡萄糖(N-Acetylglucosamine,简称GlcNAc)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作为一种天然存在于食物中的活性成分,它不仅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更在功能性食品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
在营养学领域,有益健康的成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其中,甜菜碱(化学名:三甲基甘氨酸)作为一种天然存在且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营养物质,正逐渐成为健康科学界的热点。这种天然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体内,常见于小麦、贝类、菠菜和甜菜等食物中。
在追求健康生活的今天,有机食品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有机葵花籽油,作为一种天然、健康的食用油,以其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功效,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它不仅能满足日常烹饪需求,还能为身体带来诸多益处。本期,我们将深入探讨有机葵花籽油的营养价值、健康功效以及在食品加工中的广泛应用,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健康油脂”和“黄金液体”。
低温等离子体(Cold Plasma,CP)技术是一种非热杀菌技术,以其快速杀菌、无残留、操作简单、不产生明显温升等特点而备受青睐。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农业、食品以及水资源等众多领域。等离子体是一种由电子、正负离子、自由基、基态或激发态分子和原子等组成的整体呈电中性的导电性流体,具有能量高,活性成分丰富等优点。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