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编辑推荐 > 两大功能载体(黄酮类化合物与益生菌)的相爱相杀
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组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典型特征是具有2-苯基色原酮结构。黄酮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绝大多数植物体内,是调控植物体代谢的重要物质之一。黄酮类化合物已被证实指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抗病毒、保肝护肝、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作用,这也是近年来植物提取物维持火热态势的重要缘由。
益生菌是指定殖于人体肠道中的一类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能够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建立相对稳定的菌群,进而维护肠道健康环境。益生菌对健康的作用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对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远远没有掌握,但其健康作用已经成为全球性共识。据报道,全球益生菌市场的复合增长率稳定在10%-15%,是不多见的长期保持高增长率的功能成分,含有益生菌的产品已成为功能市场中炙手可热的品类。
黄酮类化合物的广泛生物活性使其在功能维护、疾病预防等领域深受推崇,并且很多研究机构也倾向于黄酮类化合物应用于癌症的预防和治疗的全新方向。与益生菌的研究相比,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更加不足,对消化、吸收、转化等代谢途径的了解严重不足,因为黄酮类化合物种类复杂、功能多样,现在多数研究是通过起点与终点的直接对比来得出结论,对完整的代谢途径还不明确。在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过程中,被肠道微生物利用是其代谢的一条重要途径。微生物对黄酮类活性的转化既有正向的增强作用,也有反向的削弱作用,同样,黄酮类化合物也直接影响着肠道微生物的菌群结构,总之,黄酮类化合物活性的发挥与益生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者"相爱相杀"。
相互促进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与微生物菌群的相互促进作用是通过互补实现的,即微生物将未在上胃肠道吸收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转化并促进吸收,而黄酮类化合物多以糖结合成苷类,在微生物转化过程中释放糖类物质作为微生物的能量,同时还能够抑制其他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维护菌群结构。比如微生物群能将白藜芦醇的二期代谢产物解偶联,然后通过结肠内氢化和去氢氧化将白藜芦醇转化为二氢白藜芦醇和月桂醇,而这些代谢物的抗炎作用比白藜芦醇更强,并且白藜芦醇和其代谢产物也维护了有益菌群的稳定。再比如,《科学》杂志上来自美国的1项研究表明,梭状芽孢杆菌通过代谢黄酮类化合物,能产生1种能增强干扰素信号的代谢物--脱氨基酪氨酸(DAT),能够帮助小鼠抵抗重流感。
相互抑制作用
肠道微生物能够在自身酶的作用下使黄酮类化合物降解成更易吸收的成分,但有很多菌种仅能够打开糖苷键,使肠道中的能量值增加,在有致病菌存在时,刺激肠道分泌炎性细胞因子,从而使上胃肠道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吸收利用率降低。相反,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菌作用虽然不具有广谱性,但对于某些肠道益生菌仍然具有抑制性,如果到达肠道末端的黄酮类化合物过多,其对肠道菌群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合理利用黄酮类化合物与益生菌的功能性将二者合并使用,将成为功能食品开发的方向之一,两个热门产品的结合也意味着产品竞争力的提升,虽然目前技术还不够完善,但并不能阻碍二者的深度融合,其发展未来可期。
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消化吸收,并增强机体免疫力。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益生菌逐渐成为功能性食品、保健品以及日常膳食补充的重要成分。益生菌不仅适用于成年人,也广泛应用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群体中。
亚叶酸钙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衍生物,在人体健康和食品营养补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叶酸的稳定钙盐形式,易于人体吸收,还在孕妇保健、心血管健康以及功能性食品开发中有着广泛应用。亚叶酸钙的出现,为科学补充叶酸提供了更高效、更安全的途径。
在现代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领域,植物提取物因其天然、安全和多功能性受到广泛关注。红车轴提取物作为一种从红车轴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活性成分,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逐渐成为健康产业的重要原料。红车轴提取物不仅在传统药用领域有应用,也广泛用于现代保健食品和营养补充剂中。
在现代营养学和健康食品领域,食用菌类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金针菇粉作为由新鲜金针菇通过烘干、粉碎等工艺制成的食品原料,保留了金针菇的天然营养成分,同时在食用和保存方面更加便捷。金针菇粉的出现,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和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现代健康食品市场中,天然果粉因其便捷性和营养价值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山竹粉作为以山竹果实为原料制成的果粉产品,凭借独特的营养成分和口感优势,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山竹粉不仅保留了新鲜山竹的风味,还具备更长的储存期和多样的应用方式。
在果蔬加工与储运过程中,如何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始终是行业关注的重点。冷冻果蔬真空包装机作为一种先进的包装设备,凭借真空密封技术和冷冻保鲜方式的结合,为果蔬的长时间保存和远距离运输提供了理想解决方案。冷冻果蔬真空包装机的应用,不仅保障了产品的品质,也推动了果蔬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