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编辑推荐 > 榛子的工业化应用与现状
榛子是世界四大干果之一,有"坚果"的美誉,榛子原产于我国,3000多年以前就有关于榛子的记载,目前在东北、华北、西南横断山脉及甘肃、陕西和内蒙古地区有广泛种植,榛子资源已涵盖了全国22个地区。然而榛子的主产区却不在国内,榛子的主产区在土耳其、意大利、美国等地,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对榛子的人工干预较少,长期处于野生自然生长状态,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纳入研究的范围。二是我国榛子的品种不够精良,我国原产的平榛和毛榛虽然适应性强,但果实小,果壳厚,出仁率低,产量小。而产于欧洲地区的欧洲榛,果实大、果壳薄、出仁率高、产量可观,是榛属植物中被广泛种植的树种。欧洲榛在越冬方面存在问题,受冻害严重,通过将欧洲榛子与我国原产野生榛子种间杂交选育,培育出平欧大果榛子,具有果大、丰产、出仁率高的特点,并且可抗寒32-35度,近几年在我国东北地区发展迅速。
榛子营养价值较高,除含有丰富的脂肪、糖类、蛋白质外,还含有生育酚、维生素A、B族维生素(B1、B2、B6、烟酸、叶酸)、和维生素C,还有天冬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亮氨酸,以及K、Ca、Na、Mg、Zn、Fe、Cu、Mn等多种矿物质。此外,榛子中含有的活性物质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1、降低胆固醇作用,榛子含有β-谷甾醇(甾醇),天然植物甾醇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作用,能够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胆固醇降解代谢,抑制胆固醇的生化合成,避免了肉类中饱和脂肪酸对身体的危害,能够有效地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增强抗氧化能力,榛子中维生素E含量高达36%,与天然植物甾醇共同作用,具有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延缓衰老等作用。
3、提高机体免疫力,榛子里含有的紫杉酚对卵巢癌、乳腺癌、皮肤鳞癌、宫颈癌等癌症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可延长癌症病人的生命期。此外,榛子是目前研究发现含"二十八烷醇"最多的植物,具有增进耐力、精力、体力、提高反应灵敏性、减轻肌肉疼痛、改善心肌功能等作用。
榛子是多用途的食品原料,榛子除了做坚果食用外,榛子仁可榨油,榛壳可用于提取棕色素,在食品工业中有以下几个应用途径:
1、榛子油
榛子含油量约为60%左右,高于大豆、花生、菜籽等,与核桃油相当。榛子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油酸为主,含量大约为82%,其次是亚油酸13%左右,还含有亚麻酸、棕榈酸、十六碳烯酸等。榛子油在定位上与核桃油相当,核桃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也是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核桃油中韩亚油酸60%、油酸22%。对于国内市场而言,核桃油和榛子油还是主要以进口为主。
2、榛子巧克力
榛子能够提升巧克力的风味与口感,并且能显著提高巧克力的咀嚼感,对于果仁巧克力而言,含油量较大的坚果仁往往会导致油脂溢出,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后使巧克力制品品质下降。而榛子中含有大量的天然抗氧化剂维生素E,使其在果仁巧克力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烘焙制品
烘焙食品中可以使用榛子仁做面食辅料或者装饰物,能显著突出产品特色。还可以将榛子仁做成榛子酱,或者与巧克力搭配制作巧克力榛子酱,用于烘焙制品的馅料或者表面涂抹。
此外,榛子还可以与糖果和冰淇淋搭配,做成独具特色的产品。随着榛子市场需求的提升,我国的产量也在稳定推进,尤其是平欧大果榛子种植面积增长较快,伴随着产量的增加,榛子将具有更大的应用空间。
在追求天然、健康生活方式的今天,植物提取物因其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和潜在的健康益处而备受瞩目。其中,源自中国特有珍稀树种——青钱柳的青钱柳叶提取物,凭借其独特的成分组合和显著的生理调节功能,正逐渐成为健康食品和功能性原料领域的新星。
近年来,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迅速从高科技概念演变为推动各行业创新的实用工具。从医疗、金融到制造业,这些技术正不断颠覆传统模式,使流程更加高效、精准和数据驱动。作为融合了科学与艺术的产业,食品行业同样也正被AI深刻改变。
棉籽蛋白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品质良好的植物蛋白资源,主要成分是球蛋白,其次是谷蛋白。其氨基酸组成除蛋氨酸含量稍低外,其余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达到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标准。
鼠尾草是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叶子形状类似鼠尾而得名。其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目前在北美洲、欧洲、中国等地均有栽培。实际上,鼠尾草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用植物,古埃及人用鼠尾草来治疗不孕症,中古世纪的欧洲普遍冲泡鼠尾草茶来保健,所以希腊、罗马人又称其为“神圣的药草”。
柠檬苦素(Limonin)作为柑橘类水果中典型的四环三萜类次生代谢产物,其化学结构特征、生物合成路径、生物活性机制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已形成系统性进展。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矿质元素,为人体提供营养,并具有解毒和抗氧化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正常生长代谢的重要元素。硒在人体无法长期贮存,也无法合成,人体必须从膳食中不断获得硒元素来供机体需要。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