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编辑推荐 > 科学解释普洱茶的“越陈越香”
普洱茶是中国传统的名茶之一,出产地在我国云南地区,具有明显的地理标志性。相传早在东汉时期,云南茶叶就成为当地的知名茶叶,在唐代时已有关于云南茶叶的文字记载,到清代时云南茶叶已经成为皇室贡品,继而闻名天下。普洱茶热度之所以经久不衰,还源自其健康功效,《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绿色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利肠通泻。"由此可见,普洱茶的药学作用也十分突出。
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采用特定加工工艺制成,有独特品质风格的茶叶,可分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普洱茶经过一段时间的储存,自身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的氧化、聚合等反应,使自身的生化成分发生改变,使风味越发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从而有"越陈越香"的说法。
普洱茶的分类一般以发酵度进行区分,生茶与熟茶的最明显区别在于是否经过渥堆发酵,渥堆发酵能增加酶促作用、微生物作用和湿热作用,加快茶叶发酵进度,显著加快普洱茶陈化效果。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其最终的品质都是由陈化作用决定的,也不是熟茶一定好,熟茶可以显著缩短加工时间,微生物的作用也使其具有独特的香气和颜色,而普洱生茶含有的抗氧化活性化合物较多,其抗氧化活性、清除自由基和保护细胞的效果均优于普洱熟茶,并且随着陈化的进行,普洱生茶在风味饱和度上也逐渐丰富,有利于长期储存,且越陈越香。
陈化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作用,在陈化的整个过程不断发生着物理和化学变化,风味是普洱茶陈化的直接反映,也是体现"越陈越香"的核心因素,然而对于风味的变化并不能进行直接量化,因此需要通过生化组分的变化来间接反映"越陈越香"的变化情况。因普洱熟茶经过渥堆发酵,普洱茶中的代谢物质消耗过大,经过陈化虽然也可以显著提升口感,但在陈化过程中组分的变化不明显,因此我们通常通过普洱生茶剖析组分的变化,对于特征的反应可以通过口感、色泽及香气呈现。
口感变化
茶多酚、生物碱以及氨基酸是普洱茶口感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陈化的进行,普洱茶中茶多酚显著下降,主要表现为儿茶素含量的大幅降低,而黄酮类物质的含量显著上升,随着陈化的进行,苦涩味更加柔和。生物碱是低阈值的苦味物质,其在整个陈化过程中含量会有所波动,但整体变化不大,也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其对口感的影响取决于其他物质的综合作用。氨基酸能提供茶叶鲜爽度,随着陈化的进行,其含量会逐步减少,普洱茶的鲜爽味也会逐渐减弱。
色泽变化
茶多酚的氧化聚合是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茶色素形成的来源,是茶叶色泽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普洱茶的色泽与口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关联性,在色泽变化的同时,伴随着普洱茶口感的改变,口感更佳醇和,色泽变红。
香气变化
普洱茶的香气主要以醇、醛、酮、酯类为主,随着陈化的进行,其总量成逐渐增加趋势,但增加幅度逐渐缩减,其中低阈值的挥发性物质对香气的贡献率。很多研究对其水提物的分析也符合量变的趋势,增加量大于减少量。
通过对组分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普洱茶"越陈越香"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凡事都有度,普洱茶也并不是越陈越好,随着时间的延长,其种不稳定的抗氧化物也会被氧化、分解,其健康价值会降低。因此,普洱茶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说是越陈越香,但并不是越陈越好!
日本作为全球功能性食品代表市场之一,其在产品开发、剂型创新和原料挖掘方面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对个性化和高效营养需求的增加,日本功能性食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一过程中,新颖的原料和独特的技术工艺成为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
亚精胺是一类生物活性有机小分子,毒 性低功效强,具有抗炎、抗氧化,增强线粒体代谢等功能。机体内亚精胺除外源膳食补充和细胞生物合成外,肠道菌群代谢也是亚精胺重要来源之一。而且亚精胺还可以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维持肠道稳态,在增强肠道免疫功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