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编辑推荐 > 纳豆产业的“迸发”之势
纳豆是由纳豆菌发酵制成的豆制品,纳豆的制作始于秦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传统制法是将煮熟的黄豆用100℃沸水杀菌的稻草包裹,因稻草中枯草杆菌产生的芽孢不易被杀灭,因此枯草杆菌得以快速繁殖,从而生成纳豆。在纳豆菌的作用下,大分子物质被分解,使产品富含氨基酸、有机酸以及壳聚糖等多种易被人体吸收的物质,是一种优质的健康食品。
纳豆在我国历史悠久,但应用却不甚理想。早期的国民健康意识薄弱,并没有发现纳豆的健康功效,再加上纳豆黏性大、气味较冲,不太符合中国传统的饮食需求,因此纳豆在国内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地步。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在公元754年抵日弘法,将30石"甜豉"带到日本,并在寺庙中流传,因日本寺庙的厨房叫纳所,纳豆在厨房生产,因此在日本称其为纳豆,目前已是日本久负盛名的健康食品。近些年随着纳豆研究的开展,其保健功效逐渐被揭开,国内对纳豆的关注也与日俱增。
纳豆中丰富的有益成分赋予其良好的保健功效,首先是预防高血压、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纳豆中的纳豆激酶等活性物质能够清除血管内垃圾物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功能。其次是改善肠道环境,纳豆中富含的纳豆菌及膳食纤维能够改善消化系统,提高肠道微循环作用,提高免疫力。另外,纳豆中含有的异黄酮和维生素K2能促进骨骼的强化,预防骨质疏松。
纳豆的保健功效主要得益于两种成分,一是纳豆菌,二是纳豆激酶。纳豆菌是增值营养成分的起点,在纳豆菌的作用下生成各种营养成分及活性物质,从而起到保健功效。实际上,纳豆菌本身也是非常好的功能源。1905年日本从纳豆黏性物质中分理出纳豆菌,因其理化性质与枯草杆菌相似而归于此类,但纳豆菌以外的枯草杆菌并不能产生纳豆所特有的黏性物质,这也是纳豆菌专一性的体现。
纳豆菌在人体内是安全的菌株,在肠内增值过程中能够分泌蛋白酶、纤维素酶、脂肪酶、果胶酶、尿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多种酶以及维生素,能促进小肠粘膜细胞的增值,保证肠道功能正常。实际上,纳豆菌在改善肠道环境方面具有相对性,因为纳豆菌同时会分泌肽类抗生素,对其他菌类具有抗生机制,对一些肠道致病菌起到杀灭或抑制作用,比如病原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阿米巴变形痢疾原虫等。因此,纳豆菌在肠道方面的作用是把双刃剑,在抑菌的同时也伤害了肠道内的有益菌群,纳豆菌的定向性或许是以后的研究重点。
纳豆激酶的发现是纳豆火热的关键因素,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须见洋行博士在纳豆中发现了具有溶栓作用的丝氨酸蛋白酶,从而开启了纳豆激酶的研究高潮。纳豆激酶是由275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不含二硫键,分子量依测定方法不同在27300~35000道尔顿不等,根据氨基酸序列计算准确的分子量为27728。纳豆激酶能像常规溶栓药物尿激酶一样,经口摄入后由肠道直接吸收,并且在肠道内的维持时间更长,是理想化的溶栓物质。世界各国对于纳豆激酶的研究报告层出不穷,对其作用机理也有不同方面的揭示,但尚没有可行的应用研究报告,对纳豆激酶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过食补达到保健的作用是现代养生所追求的理念,纳豆食品正契合这一健康理念。虽然纳豆的"未解之谜"还有很多,但并不妨碍纳豆产业"迸发"之势,通过现代化的加工技术改善纳豆的感官品质已是刻不容缓,压片糖果、固体饮料等模式的采用都将极大的推动纳豆产业的发展。
蚕豆淀粉是从蚕豆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淀粉,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和良好的功能性,在食品加工和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蚕豆淀粉具有较高的粘度、良好的成膜性和稳定性,成为淀粉类产品中的重要选择,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玉米低聚肽是一种由玉米蛋白经过酶解产生的小分子肽,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生物活性,逐渐成为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中的热门成分。玉米低聚肽具有易吸收、低过敏和多重健康功效,广泛应用于营养强化和健康促进领域。
牛胶原蛋白是一种来源于牛皮、牛骨等天然原料的高品质胶原蛋白,广泛应用于美容、保健和食品行业。牛胶原蛋白以其良好的生物活性和优异的营养价值,成为促进皮肤健康、增强关节功能的重要营养成分,深受消费者喜爱。
食品级玉米肽是一种由玉米蛋白经过酶解提取得到的小分子肽,因其高生物活性和优良的营养价值,逐渐成为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中的重要成分。食品级玉米肽不仅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还具有易吸收、低过敏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营养强化和健康促进领域。
链板输送机是一种以链板作为输送介质的机械设备,广泛应用于制造、食品加工、汽车及物流等行业。链板输送机因其承载能力强、结构坚固和适应性广的特点,成为重载物料和复杂工况下输送的理想选择,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
皮带输送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线的连续输送设备,主要用于输送散状、块状或成件物料。皮带输送机以其结构简单、输送效率高和适应性强的特点,成为矿山、冶金、化工、粮食等多个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械设备。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