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黄质又名玉米黄素,最初于1930年被瑞士化学家Karrer等人从玉米中分离获得,英文名称Zeaxanthin。玉米黄质主要存在于深绿色蔬菜叶片、玉米、枸杞和酸浆以及一些光合细菌中,是一种天然的脂溶性色素,属于类胡萝卜素的一种,与叶黄素属于同分异构体,人体不能自主合成,完全依赖饮食摄入。
玉米黄质在食品工业中作为着色剂使用,主要应用于氢化植物油和糖果。玉米蛋白是玉米黄质的理想来源,可以不经分离直接用于饲料,有助于三黄鸡和蛋黄的"着色"。玉米黄质除了良好的着色效果,在保健方面也有重要意义。研究指出,玉米黄质具有抗氧化、预防老年黄斑病变及白内障、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等,2016年9月,美国FDA对玉米黄质(提取自万寿菊)的GRAS认证申请没有异议,确认了玉米黄质在功能型食品和饮料中广泛应用的安全性。
2016年9月18日,原国家卫计委发布了《新食品原料玉米黄质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指出,每日的服用限量≤4mg/天。时隔9个月之后卫计委就发布了《乳木果油等10种新食品原料的公告》,然而公告中并没有玉米黄质的名称,随后在国家卫计委数据库中也并没有查到玉米黄质的相关信息,而是采用了玉米黄质的化学分子结构名称 (3R,3R)-二羟基-β-胡萝卜素,这对很多想使用的企业产生困扰。据内部人士分析,之所以没有采用玉米黄质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来源问题,(3R,3R)-二羟基-β-胡萝卜素来源是万寿菊,如果命名为玉米黄质会对公众造成误导。另一个原因是,玉米黄质申报时的工艺产生的产物是混合物,玉米黄质是主要成分。鉴于以上原因,出于技术和安全性考虑,则采用了纯产物名称。
玉米黄质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多样化。除了着色剂,其抗氧化作用也同样得到认可,玉米黄素可以延缓食品中脂质和维生素的氧化损失,减少其他化学抗氧化剂的使用。在果汁饮料中添加可以改善色泽,提高品质。
玉米黄质在保健食品开发方面具有广阔空间,玉米黄质在护眼方面的功能可以重点开发。万寿菊提取物含有叶黄素、叶黄素酯、玉米黄质等极具护眼功能的成分,可以结合源头开发护眼保健食品,比如功能饮料。随着用眼环境的极具恶化,眼睛防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功能饮料的加入可以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起到护眼作用。国内含有玉米黄质的保健食品在被批准之前就已存在(见下表)。
玉米黄质来源丰富,金盏菊、玉米、桔皮等都含有丰富的玉米黄质,虽然此次批准的是万寿菊来源的玉米黄质,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多,其他来源审批也将很快提上日程,产量巨大的玉米蛋白或许是下一个来源。
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行业生产中为改善食品的颜色、香气、味道,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一类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根据用途分类,包括食用色素、营养强化剂、防腐剂、调味剂、增稠剂等。
运动性疲劳是指人体脑力和体力持续活动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表现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过度疲劳可能会导致内分泌紊乱、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者危及生命健康。机体产生疲劳的机制目前的解释主要为能量物质水平降低、代谢产物的累积、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Ca2+代谢紊乱等。
当顶层出手的时候,“减肥”就不再是停留在嘴上的话题了,而是要切实的落到实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率将攀升至70.5%,儿童群体也将突破31.8%。“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方案的提出,将“减肥”这个私人话题正式升到了社会层面,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战略体现。
甘薯,又称红薯、甜薯、白薯、朱薯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其块根富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粗纤维、多酚、黄酮、维生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和矿物质等,是公认的高营养价值、高性价比的食物。
电解质水作为一种新兴的饮品,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它在运动、高温、疾病等场景下,为人们提供了补充电解质和水分的便捷方式。然而,市场上电解质水产品众多,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在选择时往往感到困惑。本期,我们将从相关标准的角度,深入探讨电解质水的定义、分类、营养成分、标签标识等方面,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和选择电解质水。
说到月见草油,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保健品柜台里那些金灿灿的胶囊,其实它是以食材身份登上人类餐桌的。近年来,食品科学家们重新发现了它的食用价值——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世界功能食品大会上,月见草油被评为“最 具开发潜力的新型食用油”。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