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市场动态 > 黑龙江现代农业跑出“加速度”
在一望无际的东北三江平原,农事已进入田间管理阶段,黑土地上长出了绿油油的秧苗、玉米苗、大豆苗等,为今年的丰收奠定了基础。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黑龙江省调研发现,黑土地上的农民正在用多种“加减法”算出“绿色账”和“效益账”,推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加快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后,全国农业产粮大省黑龙江以此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高质、高效两大发展主题,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努力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闯出了具有鲜明龙江特色的新道路。
黑土地劲吹“绿色风”
在黑河市爱辉区林丰农机合作社的地块里,大豆苗破土而出,玉米苗也已10多厘米高。该合作社理事长侯文林一边查看大豆生长情况一边给《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与去年不同,今年春耕是按照绿色生产标准体系播种,使用的是绿色环保除草剂,根据土壤检测配方,使用复合有机肥,并减少一定用量。
“去年我们注重增产,今年注重增效。”侯文林说,绿色先行,每公顷耕地化肥使用量相比去年减少了100斤,但由于这两年实行轮作,提高了地力,预计对产量没啥影响。目前,林丰农机合作社已申请绿色认证,并和两家深加工企业签订了意向订单。
“大路货越来越卖不上价格,为适应市场需求,我们正在向绿色有机农业方向转。”在侯文林的带领下,爱辉区坤河村107户村民带地入社,合作社规模经营面积达1.2万亩,每亩比自己种增收130多元。
据黑河市农委主任李维波向本刊记者介绍,黑河市提出将全域打造成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让全市2000多万亩耕地产的农产品全部达到绿色标准。今年黑河市已在所属的6个县区落实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230万亩,落实玉米、水稻等有机种植面积3万亩,并将建设6个绿色农产品深加工项目。
把绿色发展理念深植黑土,让许多“土里刨食”的种粮大户感受到了别样滋味。绥化市北林区的大成福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贾洪涛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尽管种植有机水稻,使用有机肥,增加了成本,但其价格比一般大米高出好几倍,效益非常可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去年以来,黑龙江省在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巩固提升农业综合产能上,加大力度下功夫。据黑龙江省农委负责人介绍,黑龙江省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个方面,严格坚持生态标准、田间标准、产量标准,重点实施生态保护、农田水利、田间配套、农业科技和信息技术工程“五大工程”,加快亿亩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已经完成三江平原地区“两区”划定工作,今年将全面完成16670万亩“两区”划定任务,全力打造粮食、重要农产品的核心产区和供给基地。
来自黑龙江省农委的数字显示,目前,黑龙江省已建成5957.7万亩生态高标准农田;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6.8%,继续保持全国首位;打造了五常、庆安、宁安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建设了1000公里高标准科技示范带,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园350个,先进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93亿亩次以上。
收储改革打通高质量道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2016年起,国家在东北推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玉米收储政策由国家临时收储改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党的十九大以来,收储制度改革成效进一步显现。
黑龙江省主动适应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这两年,黑龙江大幅调减第四、第五积温带非优势产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近3000万亩,使其向优势产区集中,2017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减少至8160万亩。《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黑龙江省农委了解到,虽然种植面积持续下降,但总产量却呈现恢复性增长,品质提升更加突出,也给农民带来增收。
在经历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年价格下滑阵痛后,2017至2018年度,东北玉米市场表现让农民感到惊喜。“去年潮粮每斤卖4毛钱,今年的价格高出2毛多。”黑龙江省孙吴县沿江乡玉米种植户刘志亮说,2017年种了30多亩玉米,没有流转费,净收入能达到3万元,自己对这个收入很满意。
除了向优势产区集中种植,玉米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要有好种子。黑龙江实行了“良种化工程”,指导农民选择“专优特新”的品种,如今黑龙江省良种覆盖率超过了98%,高淀粉、高油等专用型玉米品种种植比例超过90%。
此外,黑龙江发挥一千多个千万元级别大型现代农机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在玉米生产中推广大机械深松整地、适时抢播、测土配方精准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控、全程标准化管理、机械化作业等标准化栽培模式,保证了玉米生产的技术到位率。
记者在东北多地调查发现,相比玉米市场化改革年,2017至2018年度玉米价格上涨、购销顺畅、农民增收,呈现“购销两旺”的局面。除了品质提高的原因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黑龙江市场收购主体更加多元化,玉米深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今年,黑龙江省计划新增100亿斤玉米精深加工能力。
据粮食收购企业反馈,2017至2018年度收购入库的玉米国标二等品占七成以上,质量标准远高于国家收购标准。去年黑龙江省玉米平均单产提高在5%以上,全省标准水玉米价格每公斤平均较上年同期高出0.1~0.14元。
“去年黑龙江省的玉米质量要好于吉林、辽宁,甚至好于河北。”黑龙江省农委副主任李世润说,“从被称为‘水苞米’不受市场欢迎到今年的销售旺卖价涨,黑龙江玉米质量的迅速提升,是黑龙江省大力度推进结构调整的结果,也是精心组织实施玉米品质提升工程的成果。”
今年黑龙江省继续调减第四、第五积温带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在优势区重点发展加工专用和鲜食玉米。调减井水灌、米质口感相对差、主要依靠粮库收购地区的水稻,力争水稻面积调减150万亩左右。同时,实施优质稻工程,重点推广品质优、适口性好的水稻品种,今年黑龙江还在三江平原井灌稻区开展了水稻休耕试点。
三产融合成现代农业新引擎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深化,使市场发挥了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了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步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在传统农业大市绥化,该市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打造千亿级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支柱产业。已引进新和成投资70亿元生物发酵产业园和京粮集团100万吨、象屿集团150万吨、国投集团180万吨等玉米深加工项目。这些项目投产后加工能力可达千万吨,使玉米产业由传统淀粉、酒精、饲料级氨基酸向辅酶Q10、天然虾青素、β-胡萝卜素等各种维生素及高端氨基酸等生物产品延伸。
据绥化市农委主任门贵昌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目前,绥化形成了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蔬菜、亚麻、乳品和畜禽等8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全市主要农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1545万吨,产业规模占全省15%以上。其中,玉米、生猪、亚麻加工能力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农委负责人介绍,党的十九大以来,黑龙江省以三产融合为目标,深入落实精深加工升级、龙头企业提升等“十大工程”,着力发展米、稻、乳、肉等“十大产业”,增强主要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在玉米优势产区,重点发展高淀粉、高赖氨酸加工型专用品种。在大豆优势产区,重点发展食用型非转基因高油高蛋白大豆种植,满足加工企业需求。
黑河市虽然地处高寒,但肥沃的土壤、良好的生态造就了大豆的生产优势。近些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黑河市努力把大豆产业打造成为黑龙江全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产业。2017年,该市大豆播种面积1351.43万亩,同比增长3.2%;通过开发新产品和园区项目建设,实现大豆加工产值77.4亿元,拉动农民增收近7亿元。
作为“示范社”,始建于2006年的孙吴县桦林现代农机合作社如今已是集种植、养殖、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上的“实力选手”。带动全村345户农民都加入了合作社,50%以上的农户拥有小轿车,80%的农户到县城买了楼房,桦林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2017年底,合作社自主经营土地6.77万亩,实现总收入6942万元,户均纯收入4.5万元。
在创新利益联结上,黑龙江省选定延寿等21个县开展农村产业融合示范,推广“农民+合作社+企业+品牌”等经营模式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分配方式,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推动三产融合上,采取政策激励、示范引带、服务指导等措施,鼓励扶持农民创业向营销流通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业、乡村休闲旅游餐饮业等领域拓展,推动农民由生产者向经营者转变。
记者从黑龙江省农委了解到,目前,黑龙江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000家,带动基地面积1.4亿亩,带动农户340万户,分别比2015年增长5.3%、7.7%和3%。今年一季度,黑龙江全省粮食加工业继续呈上升势头,实际加工粮食151亿斤,同比增加29%。
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食品包装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环保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纸质包装因其可再生、易降解的特性,成为替代塑料包装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三高”人群和“糖人”越来越多,以至于有的人“谈糖色变”,把爱喝的可乐都换成了无糖可乐。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消费者也对低糖、无糖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在糖尿病和肥胖症等慢性疾病高发的背景下,寻找安全、有效的糖替代品已成为食品工业研究的重要方向。
山茶,作为一种我国传统名优植物,其不同部位也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山茶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高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食物,而酸面包(sourdough bread)正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种面包以其独特的酸香风味和健康益处,逐渐成为全球烘焙爱好者和健康饮食者的宠儿,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备受青睐。
猴头菇,作为一种著名的食药用菌,不仅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美味著称,更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健康功效备受青睐,而猴头菇菌丝体,作为猴头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蕴含着巨大的健康潜力。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保的日益关注,传统的食品包装材料逐渐受到限制,可食膜作为一种新型的食品包装材料,因其具有可生物降解、安全无毒、可食用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