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政策法规 > 北京餐饮场所新规 至少2小时进行1次防火巡查
为进一步做好餐饮场所和单位食堂消防安全工作,北京市多措并举全面开展餐饮场所的消防安全检查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提升管理水平,及时消除隐患
细化完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落实每日防火巡查、消防设施日常维护保养等制度,深入推行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
北京餐饮场所新规 至少2小时进行1次防火巡查
强化巡查检查。督促餐饮场所、单位食堂至少每2小时进行1次防火巡查,在营业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填写巡查记录,消除安全隐患。严格油烟管道清洗。督促餐饮场所、单位食堂提高油烟管道清洗频次,餐饮场所集烟罩和烟道入口处1米范围内,应当每日进行清洗,排油烟管道每60日至少清洗1次。
严格用气用电管理。城市管理、质检、商务、安监、燃气、电力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餐饮场所燃气存储、使用等环节以及用电安全监管和管理,落实设施设备巡检、安全使用技术指导和宣传培训等责任,强化源头管控。
保证消防设施完好有效。督促餐饮场所、单位食堂在烹饪操作间灶台附近配置***、灭火毯,定期进行维护保养,保持完好有效。对于建筑面积大于1000平米的餐馆或食堂,要在烹饪操作间的排油烟罩及烹饪部位设置自动灭火装置,在燃气或燃**道上设置与自动灭火装置联动的自动切断装置。
强化施工期间管理。餐饮场所、单位食堂在营业期间禁止动火施工,非营业期间施工需要使用明火时,要督促施工单位和使用单位清除动火区域的易燃、可燃物,配置消防器材,安排专人监护。经施工现场防火负责人审查批准,领用用火证后,方可在指定的地点、时间内作业,保证施工及使用范围的消防安全。
加强宣传培训,强化应急处置
督促餐饮场所、单位食堂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教育食堂后厨等重点岗位人员安全用火、用电、用油、用气。单位内部人员做到懂基本的防灭火常识、懂本岗位火灾危险点、懂岗位消防职责,会报警、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定期开展实战演练,按照“1、3分钟”火灾事故应急处置程序要求,依托微型消防站等内部力量,进一步提升应急响应和处置水平,做到起火点附近员工或巡视人员1分钟确认火情,单位微型消防站等力量3分钟到场先期扑救,充分发挥微型消防站打早、灭小作用。
磷脂酰丝氨酸(PS)作为能辅助认知健康的原料,不仅能解决银发群体的核心痛点,更成为布局银发食品赛道的关键抓手。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食品保鲜技术也不断发展。传统的食品保鲜方法,如冷藏、冷冻、防腐剂等,虽然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食品品质下降、化学残留等问题。因此,开发新型的食品保鲜技术成为当务之急。活性包装通过添加具有特定功能的活性物质,赋予包装材料新的特性,从而更好地保护食品,延长其保质期,并提升食品安全性。
2025年7月,IFT FIRST 2025在美国芝加哥顺利举办。IFT FIRST是全球食品和饮料行业重要的盛会之一,由美国食品技术协会(IFT)每年举办,汇集数千名专业人士,包括食品科学家、产品开发人员、研究人员、原料供应商和初创企业等,共同探索食品科学、健康、可持续性和创新领域的新进展。
甘薯,又称红薯、白薯、山芋等,是一种常见的粮食作物,其块根中含有丰富的淀粉,一般含量在10%-30%左右。甘薯淀粉作为一种天然的淀粉资源,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甘薯淀粉在食品保健营养行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全球营养科学迈向“精准化、可持续化”的新阶段,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正成为食品、医药及公共卫生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其中,DHA因其在人脑神经组织与视网膜中的结构性作用及广泛的生理调节功能,被誉为“脑黄金”。
柑橘多甲氧基黄酮(PMFs)是柑橘类水果中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生理功能。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柑橘多甲氧基黄酮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