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热点资讯 > 青岛农业大学完成紫扇贝基因组测序
记者从青岛农业大学了解到,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团队日前完成了紫扇贝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这是继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之后人类完成的第三个扇贝基因组测序。
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春德带领的科研团队结合第二代和第三代基因测序方法,对紫扇贝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共获得463.19G测序数据。科研团队通过测序并分析发现,紫扇贝共有26256个基因,并含有40.63%的重复序列。
科研团队通过基因组测序还发现,紫扇贝与虾夷扇贝先聚为一支,再与其他双壳类聚为一支,然后再与腹足纲物种聚类,同时紫扇贝与虾夷扇贝的分歧时间为113.6百万年前。
王春德介绍,对紫扇贝基因组的成功测序,为从分子水平解析紫扇贝及其杂交扇贝的生长、抗逆性、育性和寿命等重要性状的决定机制及分子育种打下了基础。
扇贝属于双壳贝类,作为5亿年前就已出现的古老动物类群,虽历经多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至今仍昌盛并繁衍不息,其非凡的环境适应能力使之成为研究动物适应性进化的良好模型。紫扇贝是原产于南美智利和秘鲁的中型扇贝,个体大,壳色优美艳丽,是当地重要的养殖扇贝品种。
2007年,青岛农业大学从秘鲁引进紫扇贝,并将其与我国大规模养殖的美国海湾扇贝成功进行种间杂交,培育出在生长、抗逆和寿命等方面优势显著的杂交一代扇贝。杂交一代扇贝体重比普通海湾扇贝提高约,个体达206克。
青岛农业大学从杂交一代扇贝入手,通过多代选育,历经十年时间,先后培育出“渤海红”和“青农2号”等杂交扇贝新品种,大幅提升了海湾扇贝养殖的良种覆盖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渤海红”在山东、河北和辽宁等传统海湾扇贝主产区的养殖面积已占据半壁江山。
日本作为全球功能性食品代表市场之一,其在产品开发、剂型创新和原料挖掘方面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对个性化和高效营养需求的增加,日本功能性食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一过程中,新颖的原料和独特的技术工艺成为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
亚精胺是一类生物活性有机小分子,毒 性低功效强,具有抗炎、抗氧化,增强线粒体代谢等功能。机体内亚精胺除外源膳食补充和细胞生物合成外,肠道菌群代谢也是亚精胺重要来源之一。而且亚精胺还可以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维持肠道稳态,在增强肠道免疫功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