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食品原材料 > 大豆异黄酮有什么研究价值?
大豆和大豆异黄酮对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报道逐渐全面、深入,目前它们的作用已较为清晰。大豆异黄酮首次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1940年,羊在采食富含大豆异黄酮的植物后出现繁殖问题,研究发现了大豆异黄酮的植物雌激素作用。1950年,在啮齿类动物研究中也发现了异黄酮的雌激素作用,研究者提出假设认为,大豆异黄酮可能具有促生长作用,随着验证试验的开展,发现大豆异黄酮也具有抗雌激素作用。
【大豆异黄酮】
1990年,基于已有的研究基础,美国癌症研究所开始提供经费研究大豆食品,其在疾病预防方面的重要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后来研究发现,大豆异黄酮和大豆食品能够减缓绝经女人热潮红状况,并抑制骨质疏松。1995年,研究报道了大豆蛋白能够降低胆固醇,这引起了世界大豆研究领域的震惊。从此,研究者把大豆异黄酮作为常规激素治疗的替代品,开展了广泛的研究。2002年,研究者认为,部分个体的肠道细菌能够将大豆异黄酮黄豆苷原转化为雌马酚,这类个体在食入大豆蛋白后的受益更大。目前,研究者开展了大量体外和动物试验评价大豆异黄酮的安全性。
大豆食品是亚洲主要传统食品之一,可以提供丰富的优质蛋白和油脂;西方基督教徒把大豆作为食品也有100余年;而直到1970年,豆腐首次被大规模引入美国。健康、生态意识较强的消费者非常关注大豆食品,他们认为大豆蛋白比动物蛋白源中的饱和脂肪酸更低。直到20世纪末,大豆食品的消耗量明显增加,消费者认为大豆食品不但有营养,而且有益于健康,植物蛋白除有营养作用外,还含有大量的、具有潜在效应的、非营养生物学活性物质,如植物素。当时,美国癌症研究所提出了“功能性食物”概念,大豆是被确认归入这一范畴的食品之一。大豆中含有一定量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皂苷、大豆生物活性肽等,但研究者最关注的是大豆异黄酮。
日本作为全球功能性食品代表市场之一,其在产品开发、剂型创新和原料挖掘方面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对个性化和高效营养需求的增加,日本功能性食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一过程中,新颖的原料和独特的技术工艺成为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
亚精胺是一类生物活性有机小分子,毒 性低功效强,具有抗炎、抗氧化,增强线粒体代谢等功能。机体内亚精胺除外源膳食补充和细胞生物合成外,肠道菌群代谢也是亚精胺重要来源之一。而且亚精胺还可以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维持肠道稳态,在增强肠道免疫功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