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加工包装机械 > 鱿鱼加工产业有望实现“零浪费、全利用”
在1月8日上午举行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渤海大学主持,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海洋大学等单位参与完成的“鱿鱼贮藏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该成果针对鱿鱼原料保鲜难度大、肉质差、深加工和副产物利用率低、甲醛含量超标等瓶颈问题,进行了13年的持续科技攻关,建立了鱿鱼贮藏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和完善的鱿鱼产业链,促进了我国鱿鱼加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远洋捕捞业的发展,鱿鱼成为我国主要的远洋渔获和水产加工原料,捕获量占到全国远洋渔业总产量的40%以上,鱿鱼加工业已经成为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市拥有远洋捕捞企业33家,是全国的远洋渔业生产配套基地、远洋自捕鱿鱼生产基地和输入口岸。目前,鱿鱼产品多以可食部分为主要原料,但产品精深开发程度远远不够,且占原料30%~40%的鱿鱼皮、碎肉、软骨、内脏等副产物多用作鱼粉原料,利用水平低下。因此,提高鱿鱼加工综合利用水平,成为业内的努力方向。
作为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之一,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负责项目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研究与转化应用。该公司生产的冷冻秘鲁鱿鱼生姜板荣获首届中国鱿鱼产业大会产品金奖。浙江海洋大学主要负责鱿鱼制品精深加工和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加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鱿鱼副产物,大部分做鱼粉,甚至部分丢弃,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浙江海洋大学食品与医药学院教授方旭波告诉记者,经过10年多连续攻关,浙江海洋大学科研团队开发了鱿鱼蒸煮保水剂、冻干保护剂和膨化加工技术,解决了鱿鱼制品持水性差、复水性差以及膨化率低等问题;研制了系列鱿鱼冷冻调理食品和即食产品,提高了国际、国内的市场份额。以可控酶解技术为核心,结合美拉德热反应、酶法转酯、定向制备等技术,开发了饲料行业高端诱食剂——改性鱿鱼膏,风味增强5~10倍,可溶性营养成分提高20%;开发了高甘油酯型鱿鱼油,使EPA和DHA含量提高到50%以上;同时开发了鱿鱼风味料、鱿鱼软骨素、透明质酸、抗氧化肽等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了鱿鱼产业链,实现了“零浪费、全利用”。
目前,该项目成果已在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富丹旅游食品有限公司、浙江正龙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推广应用,对提升舟山市鱿鱼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消化吸收,并增强机体免疫力。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益生菌逐渐成为功能性食品、保健品以及日常膳食补充的重要成分。益生菌不仅适用于成年人,也广泛应用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群体中。
亚叶酸钙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衍生物,在人体健康和食品营养补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叶酸的稳定钙盐形式,易于人体吸收,还在孕妇保健、心血管健康以及功能性食品开发中有着广泛应用。亚叶酸钙的出现,为科学补充叶酸提供了更高效、更安全的途径。
在现代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领域,植物提取物因其天然、安全和多功能性受到广泛关注。红车轴提取物作为一种从红车轴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活性成分,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逐渐成为健康产业的重要原料。红车轴提取物不仅在传统药用领域有应用,也广泛用于现代保健食品和营养补充剂中。
在现代营养学和健康食品领域,食用菌类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金针菇粉作为由新鲜金针菇通过烘干、粉碎等工艺制成的食品原料,保留了金针菇的天然营养成分,同时在食用和保存方面更加便捷。金针菇粉的出现,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和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现代健康食品市场中,天然果粉因其便捷性和营养价值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山竹粉作为以山竹果实为原料制成的果粉产品,凭借独特的营养成分和口感优势,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山竹粉不仅保留了新鲜山竹的风味,还具备更长的储存期和多样的应用方式。
在果蔬加工与储运过程中,如何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始终是行业关注的重点。冷冻果蔬真空包装机作为一种先进的包装设备,凭借真空密封技术和冷冻保鲜方式的结合,为果蔬的长时间保存和远距离运输提供了理想解决方案。冷冻果蔬真空包装机的应用,不仅保障了产品的品质,也推动了果蔬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