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热点资讯 > 没想到,肚子里的细菌还能帮你御寒
研究示意图。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供图
恭喜你又熬过了一个寒冬,帮你越冬的功臣是厚厚的羽绒服还是肚子上的“游泳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该所研究员John Speakman团队发现,在寒冷条件下,肠道菌群对动物的体温调节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成果于北京时间3月5日24时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杂志上发表。
此前人们已经知道,棕色脂肪组织是一种功能特化为产热的组织,低温时动物通过激活棕色脂肪组织和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的方式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为探讨肠道菌群在棕色脂肪激活过程中的作用,科研人员利用不同的抗生素配方处理小鼠以清除小鼠的肠道菌群,发现缺失肠道菌群的小鼠体温调控机制受到破坏,该结果在无菌小鼠中也得到了证实。具体而言,他们发现肠道菌群的缺失减弱了棕色脂肪组织中UCP-1蛋白表达量的增加,降低了白色脂肪组织的棕色化水平。
科研人员认为,产生这种作用的原因可能是在寒冷条件下,动物为了维持体温需要更多的热量,但肠道菌群被破坏后,动物不能消化足够数量的食物,以满足寒冷条件下的热量需求,而其对棕色脂肪组织的影响可能也是一个次生效应。
此外该研究还证实,在肠道菌群受到抗生素破坏后,采用灌胃的方式补充细菌代谢产物丁酸盐,可以部分恢复小鼠的产热能力,缓解抗生素的损伤作用,这表明肠道微生物在冷暴露诱导产热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信号传导作用。
本研究加强了对肠道微生物的生理学和健康意义的了解。科研人员指出,该研究虽然是在小鼠模型中进行的,对人类是否具有借鉴意义也需谨慎对待,但对人类健康研究仍具有重要启示。
例如,老年人在寒冷环境下体温调控机制会出现很多问题,因而更容易发生高热。而人类微生物组是会随年龄发生变化的,这是否也与老年人的体温调节机制损伤有关?通过改变微生物组的变化能否对老年人起到保护作用?科研人员表示,这些都是值得期待并需要更进一步探讨的方向。
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组研究持续快速发展,肠道微生物组已被证实对人类和动物的生理健康存在多种影响。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19.02.015
磷脂酰丝氨酸(PS)作为能辅助认知健康的原料,不仅能解决银发群体的核心痛点,更成为布局银发食品赛道的关键抓手。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食品保鲜技术也不断发展。传统的食品保鲜方法,如冷藏、冷冻、防腐剂等,虽然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食品品质下降、化学残留等问题。因此,开发新型的食品保鲜技术成为当务之急。活性包装通过添加具有特定功能的活性物质,赋予包装材料新的特性,从而更好地保护食品,延长其保质期,并提升食品安全性。
2025年7月,IFT FIRST 2025在美国芝加哥顺利举办。IFT FIRST是全球食品和饮料行业重要的盛会之一,由美国食品技术协会(IFT)每年举办,汇集数千名专业人士,包括食品科学家、产品开发人员、研究人员、原料供应商和初创企业等,共同探索食品科学、健康、可持续性和创新领域的新进展。
甘薯,又称红薯、白薯、山芋等,是一种常见的粮食作物,其块根中含有丰富的淀粉,一般含量在10%-30%左右。甘薯淀粉作为一种天然的淀粉资源,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甘薯淀粉在食品保健营养行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全球营养科学迈向“精准化、可持续化”的新阶段,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正成为食品、医药及公共卫生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其中,DHA因其在人脑神经组织与视网膜中的结构性作用及广泛的生理调节功能,被誉为“脑黄金”。
柑橘多甲氧基黄酮(PMFs)是柑橘类水果中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生理功能。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柑橘多甲氧基黄酮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