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专家原创 > 桑叶在食品中的加工应用进展
桑树为桑科(Moraceae)桑属(Morus)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在我国各地分布广泛,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桑叶为桑树的干燥叶,又名家桑、荆桑、黄桑叶,是蚕的主要食物来源,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之一。桑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及多种活性成分,如维生素、黄酮、多酚、类生物碱、萜类化合物、类固醇等,且蛋白质和氨基酸组成较平衡。
桑叶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更因其独特的药用属性备受关注。其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多糖、黄酮类化合物及生物碱等,赋予其抗衰老、调节血糖血压、抗炎抑菌等多重生理功能。作为药食同源的代表性植物,桑叶于2002 年正式列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药食两用目录,其温和的药性特征与无毒 性特质为药品及保健品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
现代医学研究揭示,桑叶通过降低人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延缓衰老进程,并能缓解因生理变化引发的情绪波动。针对糖尿病防治,桑叶提取物展现出多途径降糖机制:既能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延缓糖分吸收,又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强外周组织糖利用效率,同时提升肝 脏葡萄糖代谢能力并阻断蛋白糖基化反应。
动物实验表明,持续给予大鼠桑叶提取物 30 天后,其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显著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证实了桑叶调节血脂的特殊功效。在微生物抑制领域,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的 71 种桑叶提取组分中,多个组分对变形链球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表现出强烈抑制作用,这为开发天然抗菌制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桑叶富含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及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在我国传统饮食中早有入菜、制茶的记载。随着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桑叶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形成了多个类别的食品开发体系。桑叶茶以嫩桑叶为原料,既可制成绿茶、红茶等基础茶类,也可与金银花、竹叶等搭配制成复方茶,茶汤清香甘醇、回甘持久。在此基础上,桑叶还被加工成碳酸饮料、菊花保健饮料、酸奶等功能性饮品,在解渴的同时具有清热解毒功效。
在菜品开发中,通常选取1芽1叶或1芽2叶的嫩桑叶,通过鲜食、速冻、干制或发酵工艺制成鲜菜、速冻菜、干菜及泡菜。此外,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将桑叶加工成粒度较小的粉末后,可广泛添加于豆腐、冰淇淋、蛋糕等食品中,或作为馅料、汤料的天然辅料。与传统食品相比,桑叶制品不仅保留了食材的天然特性,还显著提升了膳食纤维及活性成分含量。
桑叶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
桑叶在功能性食品领域的创新应用正不断拓展其价值边界。以桑叶茶为例,其制作历经采收、杀青、揉捻等传统工序,最终形成富含脂肪酸、有机酸及20余种挥发性活性成分的健康饮品。现代工艺的革新不仅衍生出绿茶型、红茶型、乌龙茶型等多样化品类,更通过与普洱等茶类的创造性融合诞生了新型复合茶—桑叶普洱茶,其巧妙融合了普洱的醇厚与桑叶的清爽,在强化降血压、降血脂等保健功能的同时,形成了独特的风味体系。
此外,通过现代加工技术改良的桑叶袋泡茶,有效调节了原料的寒凉属性,借助酶促反应优化了茶汤色泽与口感,使传统保健茶饮更符合现代消费需求。这种兼具清雅香气与多重保健功效的产品,正引领着新型茶饮的研发方向。
另外,发酵桑叶也是桑叶茶开发另一个方向,研究对比米曲霉、毛霉等多种菌株对桑叶的发酵效果发现,采用米曲霉制备的发酵桑叶茶在关键品质指标上表现最优,其水浸出物含量、感官品质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菌种。研究分析表明,米曲霉具有更强的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分泌能力,这种特性既能促进原料中可溶性物质的溶出,又可加速美拉德反应进程,从而有效提升茶汤的色泽与风味品质。
目前,发酵桑叶在食品领域的产业化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突破传统茶饮范畴,将其功能性成分拓展应用于新型健康食品开发,将成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在饮料开发领域,桑叶与其他功能食材的配伍创新成为主流趋势。有学者将桑叶与金银花配伍,既保留了凉血明目等传统功效,又通过金银花的调和作用消除了桑叶汁的苦涩口感。还有研究以桑叶、竹叶、石膏为原料开发了桑叶竹叶复合饮料,具有抗炎消毒、清热解毒的功效,并可辅助治疗牙痛、口臭、心烦等症。尽管桑叶饮料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其工业化生产仍面临稳定性控制的技术瓶颈,需通过避光包装、脱氧处理及灭菌工艺的系统优化实现突破性发展。
桑叶抹茶是在古代抹茶的基础上,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加工而成的天然蒸青桑叶超微粉体,其粒度可达到3000目,特点是香气清香、淡雅、超微细,蛋白质、氨基酸和叶绿素的含量很高,而茶多酚、咖啡 因的含量较低。它无添加剂、无防腐剂、无人工色素,可悬浮在热水中不沉淀,呈现鲜绿的茶汤。
当前,开发桑叶挂面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桑叶挂面巧妙融合了传统饮食与现代营养需求,将桑叶用作挂面原料,可以使得挂面具有桑叶特殊清香味和特殊的颜色,桑叶的加入也强化了产品的高纤维、高氨基酸特性。有研究通过搭配西兰花、圣女果等辅料,成功研制出兼具视觉美感与顺滑口感的绿色健康面食。还有研究以桑叶为原料,以食盐、纯碱、海藻酸钠为辅料,研制出的桑叶挂面具有天然桑叶的清香味,无异味。
桑叶提取多糖是桑叶深加工的有效途径。桑叶多糖是桑叶中的一种活性物质,在保健品、医药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目前,适用于桑叶多糖的提取方法与工艺包括超声波辅助提取、热水浸渍提取、微波提取、酶提取、超高压提取等。其中,超声波辅助提取桑叶多糖的优点不仅提取率高,提取次数少,而且工业化应用前景最为广阔。
参考资料:
[1]杨兰兰,章黎黎.桑叶综合利用研究综述[J].广东蚕业,2025,59(1):3-5.
[2]李来成,张士凯,许方舟,马航宇,禚悦,乔玉双,吴澎.桑叶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22,43(2):397-404.
[3]范浩,庄愉.桑叶药食同源开发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7(14):78-79+83.
作者简介:
小泥沙,食品科技工作者,食品科学硕士,现就职于国内某大型药物研发公司,从事营养食品的开发与研究。
日本人以长寿著称,65岁及以上的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有研究显示,到2025年日本65岁以上人群将达到日本总人口的30%以上。
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推动了一系列的创新也成功孵化了一个个具备创新精神的产品和初创公司。近期,大数据公司Spoonshot使用其AI平台#foodbrain,从全球超过7,000家食品饮料初创公司筛选出了25家顶尖的初创公司。
截至目前,2022年日本功能性食品已申报了192款新产品,除传统的减肥、降三高、助眠、口服美容外,针对春季容易出现的易疲劳、花粉过敏等健康问题也推出了相关的产品,其中不乏大量创新原料的使用。
除了免疫、消化、减肥、降三高、助眠、情绪管理、骨关节健康等常见的功能外,日本市场近年来还推出了一些较为小众、针对部分人群的功能性食品,在这篇文章中食研汇将盘点这类产品,为国内企业提供借鉴。
根据CBNData《2021中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趋势白皮书》,目前中国高尿酸血症总体患病率为13.3%,患病人数约为1.77亿,痛风总体发病率为1.1%,患病人数约为1466万。痛风和尿酸高人口的不断增长,给功能性食品开发带来哪些机遇?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