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市场动态 > 黑莓变身“致富果” 深加工护航甜蜜事业
黑莓原产于欧洲温带地区,适应性强,于1986年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次引入中国,现中国江苏等地有引种栽培,成为部分地区果农增加收入的致富果。
黑莓果实可以直接生吃,或加糖和奶油,成为美味的甜点,也可加工成果酱、蜜饯、果冻、糖浆、果汁、黑莓酒、果酒、杜松子酒、利口酒。黑莓不仅味道鲜美,还营养丰富,含有花青苷、果胶、果酸和维生素C、维生素K、有机酸、粗蛋白、氨基酸、硒以及18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此外还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青睐。
随着黑莓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被进一步挖掘,黑莓这种舶来品,近年来发展成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黑莓鲜果极易氧化,不易保存,长期以来,鲜果保鲜难题限制着黑莓产业的发展。针对这个问题,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蓝莓黑莓研究团队,创造性地使用了添加植物精油的纳米保鲜膜,利用植物精油靶向杀灭黑莓致腐菌,成功将黑莓的保鲜时间从三天延长至十天,这一创新大大扩展了市场销售范围。
除此之外,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许多地方还在推动黑莓精深加工转型。例如,扬州市马集镇自2013年开始就与江苏惠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功牵手,全力打造百汇园黑莓产业园。其中,百汇园黑莓深加工基地在2018年全面投产,实现年加工产能约8万吨,黑莓饮品、黑莓原浆、黑莓果酱、黑莓冻干粉、黑莓牙膏、黑莓精油皂等黑莓系列深加工产品不断被开发,大大提升了黑莓的附加值,有效促进果农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还着眼黑莓中的功能成分,研究其制提技术和产品化技术,帮助企业开发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据了解,黑莓在加工常规产品、果汁、果酒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果渣,约为原料的20%—30%。以往这些果渣都是随意弃置,或是简单处理后作为肥料,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研究团队发现,黑莓果渣中含有大量的花色苷,而黑莓中的生育酚几乎全部存在于占果渣重量80%左右的种子中。研究团队经过努力,成功从黑莓果渣中提取了食用色素、高纯度花青素及种子油、天然维生素E等高附加值产品,使黑莓实现最大资源化利用。
在保鲜技术和深加工技术的加持下,黑莓抢占大健康市场,产业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燕山深处,秋意渐浓。青龙满族自治县的万亩栗园里,百年老树枝头挂满饱满的果实。板栗以前论斤卖,现在加工成精品仁,价格翻了几番。从深山野果到"金疙瘩",从初级售卖到精深加工,板栗产业的转型升级,正是我国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金秋十月,硕果盈枝。南方的柚子挂满枝头,金黄饱满;北方的秋月梨脆嫩多汁,香气四溢。然而,时令水果集中上市的“甜蜜烦恼”也曾困扰着果农——鲜果保鲜期短、运输损耗大、市场价格波动频繁,不少优质水果面临“丰产不丰收”的困境。如今,随着秋季水果深加工产业的蓬勃发展,柚子、秋月梨等水果突破“鲜食”单一路径,化身果脯、果汁、果酒、保健品等多元产品,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更让“金秋硕果”成为带动乡村振兴、激活“甜蜜经济”的新动能。
金秋时节,走进山东莱阳的果园,沉甸甸的秋月梨挂满枝头,果皮金黄、果香浓郁。作为秋季“明星水果”,秋月梨以果肉细腻、汁水丰沛、含糖量高的特质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与诸多时令水果一样,秋月梨也面临着“甜蜜的烦恼”——常温下20天左右的保鲜期、15%以上的远距离运输损耗率,加上集中上市期的价格波动,让果农常陷入“丰产不增收”的困境。如今,随着秋月梨深加工产业的不断创新与升级,这颗“黄金梨”突破了“鲜食”的单一局限,化身梨膏、梨脆、梨汁、梨膳食纤维等多元产品,不仅实现了“一季收获、全年销售”,更带动了产业链延伸与农户增收,完成了从“鲜果”到“高值产品”的华丽蜕变。
10月15日,“科技赋能・产业致富——中国柑橘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研讨会”在“中国柑橘之乡”湖北宜都如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科技专家、食品机械研发人员、柑橘种植及加工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入探讨。这场研讨会不仅为柑橘产业发展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更将目光聚焦到柑橘深加工领域,为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激活产业新动能指明了方向,让科技赋能柑橘深加工成为行业共识。
金秋时节,我国多地迎来柿子丰收旺季。在福建永定,漫山遍野的柿子树上挂满橙红果实,农户们忙着采摘、分拣。如何让“易烂难存”的柿子变成“长效增收”的金果,深加工成为破局关键。
2025深圳国际健康与营养保健品展(HNC健康营养展)将于12月16-18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盛大启幕。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