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专家原创 > 男子吃螃蟹患上脑膜炎:美味的危险
中秋过完,很多人享受了大快朵颐的生活。这个季节,秋蟹肥美,有些朋友对此非常喜爱,但螃蟹属于一种极易发生风险的食物,却又不得不防。22号夜,“20岁男子吃隔夜蟹患上脑膜炎”登上热搜。
图源微博
具体事件很简单,一名男子吃了隔夜的螃蟹,而隔夜的螃蟹因为蛋白质被微生物利用产生了组胺,组胺中毒引起脑膜炎,激发了癫痫大发作。
图源微博
作为一种高蛋白的水产,螃蟹不仅有蟹黄等美味,同时也有大量的微生物寄生。高蛋白很容易成为微生物的培养基,代谢过程中释放出组胺等有害物质。所以组胺含量也被视为微生物污染的一个指标。不过不仅仅是螃蟹,牛奶、鱼、肉、酒水都有可能产生组胺污染。
次日如果加热螃蟹再吃,能不能把组胺破坏掉?
难。多种组胺在微波、超声、加热面前,不会被破坏,一旦食物里已经存在,那么用常规方法是无法去除的。用醋酸、泡菜汁浸泡,倒是能使得食物里组胺释放出一部分,但这也大大降低了食材本身的口感。
怎么能保证安全?
在食品厂和药企,都会涉及到培养基倒平板等操作。如果你今天把培养基已经配好了,那么最好尽快灭菌。你可以灭菌后保存,但不能配制后久放,过夜是肯定不行的。就是因为配制过程中会引入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会利用培养基繁殖,螃蟹和其他高蛋白食物也是一样的。
曾有报道称金枪鱼在无菌条件下,25摄氏度存放三天都不会产生组胺。也就是说如果在螃蟹刚刚挂掉时,用速冻的方式保存,可能会安全一点。而且一些淡水蟹,即使刚死掉,也没法再做食品。普通保存条件下,即使在冷藏状态,也有一些耐低温的微生物繁育,死的时间越长,组胺含量也会越高。无法加热去除,也就意味着只能作为厨余垃圾处理掉。
一个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能不能用常规方法去除掉,是直接关系到是否可食用的。像组胺这样的,属于一经污染就不能食用的。还有更可怕的,比如疯牛病牛肉,朊病毒无法用蒸煮、油炸等方法破坏,只能用高温焚烧成灰烬的方式处理。而像芸豆这种能通过加热破坏含有的毒素,而发芽土豆中的龙葵碱毒素则可以用食醋来破坏,这种初步处理或者烹饪过程中的毒素破坏工艺,能极大的增加我们的食谱。使得在自然界无法食用的,都能成为人类的食材。
时至今日,人类的食谱早已不局限于果腹。开始向美味、新奇方向发展,大规模的提供此类食材,依赖于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以防腐剂等各类添加剂来延长保存期限,也带来了人类对防腐剂的滥用,像前几年被曝光的月饼馅保存一年再次使用等等,这类事件让民众对工业化产品有了抵触情绪。但一种食材的大规模、便利化、安全化供应,势必需要工业化的介入。
速冻、抽真空、超高温灭菌等等,可以明确食材的可食用期限,对快节奏人士而言非常便利。而生鲜食材则无法用一个固定期限来约定,这就需要民众对于食品科学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大量购入引起过期变质中毒风险,对于一些变质或者有极大食用风险的食材,做到宁可丢了心疼,也绝不食用。这是仅靠工业化而无法实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也是各个平台对食品科学推介的一个方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日益严格。传统的包装材料往往无法有效阻止氧气、水分等物质对食品的侵害,从而导致食品变质、氧化,影响其口感和营养价值。而高阻隔性包装膜技术的出现,为食品保鲜和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最近“长安的荔枝”可是火出圈了,登顶豆瓣实时热门电视TOP1,口碑高涨。大家追完《长安的荔枝》是不是还意犹未尽,满脑子都是那跨越千山万水的鲜甜呢?剧里为了把荔枝送到长安,那真是操碎了心!不过咱们现在吃荔枝可方便多啦,同时荔枝也是夏日水果界的实力派哦!
蛋氨酸,也称为甲硫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含硫氨基酸,是肌体所需硫的主要供应者。作为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不仅直接参与蛋白质的合成,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比如促进生长发育、加速伤口愈合、提升免疫等。还参与到其他物质的转化、合成和代谢过程,比如肌酸、胆碱、一碳单位等,从而影响诸多生理功能的体现。
接骨木莓(Elderberry)以其深紫色的浆果和独特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抗病毒素”与“西方板蓝根”。这种源自忍冬科接骨木属的植物,其果实、花朵乃至叶片均被用于治疗感冒、流感及多种炎症性疾病。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深入,接骨木莓的营养成分与健康功效逐渐被揭示,其在功能性食品、膳食补充剂及药品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板栗,又称栗子和毛栗,其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不仅是人们日常消费的高档干果果品,也属于山珍和无公害森林食品,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我国是全球板栗生产的第一大国,板栗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裹包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日化和工业等领域的自动化包装设备,主要用于对产品进行整齐包裹和封装。裹包机以其包装速度快、包装质量高和操作简便的优势,极大提升了生产线的包装效率,成为现代工业包装的重要工具。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