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专家原创 > 男子吃螃蟹患上脑膜炎:美味的危险
中秋过完,很多人享受了大快朵颐的生活。这个季节,秋蟹肥美,有些朋友对此非常喜爱,但螃蟹属于一种极易发生风险的食物,却又不得不防。22号夜,“20岁男子吃隔夜蟹患上脑膜炎”登上热搜。
图源微博
具体事件很简单,一名男子吃了隔夜的螃蟹,而隔夜的螃蟹因为蛋白质被微生物利用产生了组胺,组胺中毒引起脑膜炎,激发了癫痫大发作。
图源微博
作为一种高蛋白的水产,螃蟹不仅有蟹黄等美味,同时也有大量的微生物寄生。高蛋白很容易成为微生物的培养基,代谢过程中释放出组胺等有害物质。所以组胺含量也被视为微生物污染的一个指标。不过不仅仅是螃蟹,牛奶、鱼、肉、酒水都有可能产生组胺污染。
次日如果加热螃蟹再吃,能不能把组胺破坏掉?
难。多种组胺在微波、超声、加热面前,不会被破坏,一旦食物里已经存在,那么用常规方法是无法去除的。用醋酸、泡菜汁浸泡,倒是能使得食物里组胺释放出一部分,但这也大大降低了食材本身的口感。
怎么能保证安全?
在食品厂和药企,都会涉及到培养基倒平板等操作。如果你今天把培养基已经配好了,那么最好尽快灭菌。你可以灭菌后保存,但不能配制后久放,过夜是肯定不行的。就是因为配制过程中会引入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会利用培养基繁殖,螃蟹和其他高蛋白食物也是一样的。
曾有报道称金枪鱼在无菌条件下,25摄氏度存放三天都不会产生组胺。也就是说如果在螃蟹刚刚挂掉时,用速冻的方式保存,可能会安全一点。而且一些淡水蟹,即使刚死掉,也没法再做食品。普通保存条件下,即使在冷藏状态,也有一些耐低温的微生物繁育,死的时间越长,组胺含量也会越高。无法加热去除,也就意味着只能作为厨余垃圾处理掉。
一个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能不能用常规方法去除掉,是直接关系到是否可食用的。像组胺这样的,属于一经污染就不能食用的。还有更可怕的,比如疯牛病牛肉,朊病毒无法用蒸煮、油炸等方法破坏,只能用高温焚烧成灰烬的方式处理。而像芸豆这种能通过加热破坏含有的毒素,而发芽土豆中的龙葵碱毒素则可以用食醋来破坏,这种初步处理或者烹饪过程中的毒素破坏工艺,能极大的增加我们的食谱。使得在自然界无法食用的,都能成为人类的食材。
时至今日,人类的食谱早已不局限于果腹。开始向美味、新奇方向发展,大规模的提供此类食材,依赖于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以防腐剂等各类添加剂来延长保存期限,也带来了人类对防腐剂的滥用,像前几年被曝光的月饼馅保存一年再次使用等等,这类事件让民众对工业化产品有了抵触情绪。但一种食材的大规模、便利化、安全化供应,势必需要工业化的介入。
速冻、抽真空、超高温灭菌等等,可以明确食材的可食用期限,对快节奏人士而言非常便利。而生鲜食材则无法用一个固定期限来约定,这就需要民众对于食品科学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大量购入引起过期变质中毒风险,对于一些变质或者有极大食用风险的食材,做到宁可丢了心疼,也绝不食用。这是仅靠工业化而无法实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也是各个平台对食品科学推介的一个方向。
鱼油DHA是一种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于深海鱼类,如鲑鱼、鲭鱼和鳕鱼等。DHA在大脑、眼睛及心脏等重要器官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尤其对大脑的发育和功能维持具有显著的益处。
叶黄素酯是一种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的天然类胡萝卜素,它对眼睛健康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叶黄素酯在植物中通常与脂肪酸结合形成酯化形式,比纯叶黄素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因此在保健品中广泛应用,尤其在改善视力和防护眼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柑橘纤维是从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柚子、橘子等)中提取的天然植物纤维。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柑橘纤维因其丰富的膳食纤维含量和多种健康益处,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营养成分之一。
丹参提取物是从丹参植物的根部提取的天然成分,广泛用于中医药中。丹参在传统医学中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改善血液循环等问题。
杜仲提取物来源于杜仲树的树皮,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药材。杜仲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草药疗法中,因其具有促进健康、增强体力等多种益处。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