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编辑推荐 > 从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探究婴幼儿谷物辅食的“机遇与挑战”
1、标准修订介绍
7月9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征求意见稿)的公告,该标准从2005年着手修订,参考了国际食品法典CAC的标准,中间经历了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并于2010年出台并实施,至今也已近10年,从最开始的不适应(对“能量密度单位”的陌生)到慢慢熟悉和适应,总体使用情况还好,由于生产许可制度的改版调整,从2017年又一次启动标准的修订计划,现已过去了近三年,对于从事婴幼儿辅食的生产经营企业,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在翘首盼望着尽快出台。终于拟订的《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草案,现再次征求行业意见了,业界同仁还请仔细阅读,抓紧提报反馈意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意见反馈截止时间是2020年7月17日,也就一周时间。】
2、修订内容整体情况
经过对标准征求意见稿的仔细阅读和理解,梳理了本次标准修订主要调整的内容有以下七点:
1、修改了范围、术语、定义和产品分类的描述:适用月龄调整为“6~36月龄”、“谷物占比50%以上”、增加了一个类别“罐装即食谷物辅助食品”;
2、 增加了部分营养成分的最大值:“维生素B1和钙、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叶酸、泛酸和生物素”均设置了上限值;
3、增加了基本营养成分和可选择营养成分指标:增加“维生素C”为必须成分;增加“镁”为可选择成分,其指标都设置上下限。
4、修改了添加糖限量的规定:删除了“蜂蜜”;“可添加糖类总量的限量下调了50%左右”;
5、污染物限量、真菌毒素限量、致病菌限量引用通用标准;
6、更新了相关指标的检验方法:特别是针对部分营养素的指标检测从GB 5413调整到GB 5009;微生物检测方法由GB 4789调整为GB 29921;
7、增加了包装要求:明确可以使用“二氧化碳和或氮气”作为包装充填介质。
3、婴幼儿辅食发展趋势动向揭示
1、产品定义和原料要求:将谷物作为主要原料提升到一个高度,添加量从原来的“25%”翻番到“50%”,这从某种程度而言也是遵从了我国的饮食习惯——以大米为主食,有别于西方的饮食结构【GB 10769-2010就是依据国际食品法典标准CODEX STAN 74-1981 《谷基类婴幼儿加工食品》来制定的】;修改后的产品要求配方中“谷物高含量”,这对部分产品而言具有“杀伤性”——婴幼儿小馒头将很难生产【该产品以淀粉为主料,体现口感酥松,入口即化】,谷物添加量翻倍以后,产品的口感将会是“硬邦邦”的;另外,在本标准修订最初,很多参与企业都提出是否可以在标准中体现其他一些配料(如:藜麦、酸奶粉等),想为新品研发开拓新路,也被营养学专家们基于“天然与营养”的考虑给一一否决了。
2、营养素指标趋严:现行GB 10769-2010在使用过程中很多企业反馈维生素A和维生素D指标范围过严,比较难控制;这个业内人士都有所耳闻,前些年一批批被抽查不合格指标多半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这两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也是存在“准确度”拷问的,淀粉含量高的样品前处理环节偏差比较大,也应该是一个比较主要的原因。基于“从严治标”的要求,征求意见稿中并没有看到有“放宽”的迹象,而其他维生素B族均设置了上限要求,给产品工艺配方带来了不少挑战,同仁们还得继续努力啊!
3、“减糖”须慎行:修订之初对“额外添加的碳水化合物(单、双糖)”并没有过多的讨论,小企业多半不希望“减糖”,喜欢甜食是人类的天性,大人如此,大抵也是来源于孩提时期的口味偏好,“甜的”受众更广;而近年来“三减(减糖、减盐、减油)”活动的倡导,年轻妈妈们也开始关注“儿童龋齿”、“儿童肥胖”等问题,也因此希望从辅食开始进行“减糖”,国家卫健委在今年5月6日发布的WS/T 678-2020《婴幼儿辅食添加营养指南》中明确提出“辅食应保持原味,12月龄内不宜添加盐、糖及刺激性调味品。”但是企业在按此要求调整配方时需要做好把握,尽可能慢慢减量调整,否则可能会造成市场份额急剧变化【习惯甜味的宝宝可能会拒绝“减糖”后的产品哦】。
4、释放了“新品”信号:在产品分类中增加了一个类别“罐装即食谷物辅助食品”,感觉与GB10770《罐装婴幼儿辅助食品》有些融合,应该就是不需冲调的米糊罐头类产品,跟GB 10770不同的就是营养素指标差异大,“新品信号”已经释放,研发人员的技术研究工作必须先行,摆在研发人员面前的又一道障碍就是“如何在保证商业无菌的基础上设计营养素的工艺损失”,这将是个大课题,解决了这个,新品开发也就“水到渠成”了!
作者:Forward.Q
Forward.Q 食品发酵与酶学专业硕士,高级工程师,食品行业10多年从业经历。
磷脂酰丝氨酸(PS)作为能辅助认知健康的原料,不仅能解决银发群体的核心痛点,更成为布局银发食品赛道的关键抓手。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食品保鲜技术也不断发展。传统的食品保鲜方法,如冷藏、冷冻、防腐剂等,虽然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食品品质下降、化学残留等问题。因此,开发新型的食品保鲜技术成为当务之急。活性包装通过添加具有特定功能的活性物质,赋予包装材料新的特性,从而更好地保护食品,延长其保质期,并提升食品安全性。
2025年7月,IFT FIRST 2025在美国芝加哥顺利举办。IFT FIRST是全球食品和饮料行业重要的盛会之一,由美国食品技术协会(IFT)每年举办,汇集数千名专业人士,包括食品科学家、产品开发人员、研究人员、原料供应商和初创企业等,共同探索食品科学、健康、可持续性和创新领域的新进展。
甘薯,又称红薯、白薯、山芋等,是一种常见的粮食作物,其块根中含有丰富的淀粉,一般含量在10%-30%左右。甘薯淀粉作为一种天然的淀粉资源,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甘薯淀粉在食品保健营养行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全球营养科学迈向“精准化、可持续化”的新阶段,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正成为食品、医药及公共卫生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其中,DHA因其在人脑神经组织与视网膜中的结构性作用及广泛的生理调节功能,被誉为“脑黄金”。
柑橘多甲氧基黄酮(PMFs)是柑橘类水果中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生理功能。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柑橘多甲氧基黄酮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