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编辑推荐 > 维C之争终有定论,刺梨后来居上~
维生素C的结构类似葡萄糖,是一种多羟基化合物,具有酸的性质,又名L-抗坏血酸。维生素C是人体必需的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其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充当抗氧化剂及辅酶的作用,充足的维生素C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作用。
很多生物的生长都离不开维生素C,只是人类更加特别而已。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L-gulonolactone oxidase,GLO)是动物体内催化维C合成最后一步的关键酶和限速酶,催化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形成L-抗坏血酸。对于大多数动物而言,其可以自身合成维C,而仅有包括人类的灵长类动物及天竺鼠等少数动物不能合成,必须依赖于食物的摄取。
柠檬打开的"潘多拉"
15-18世纪,欧洲的坏血病程度不断加深,已经从单纯的远洋航行船员转变为整个欧洲大陆的疾病。18世纪末,一位叫达伦的英国医生发现了用柠檬治疗坏血病的方法,从而将欧洲的坏血病问题彻底平息。直到1907年,挪威化学家霍尔斯特在柠檬汁中首先发现了维生素C。
自1933年瑞士科学家用葡萄糖合成维C以来,维C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产销量最大的维生素种类之一。由于维C的工业加工方式较为简单,行业进入门槛较低,我国在维C产量上占据了主导地位,约占全球产量的85%以上。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维生素C产量19.7万吨,其中出口数量达到15.52万吨,出口占比78%。
天然与合成
工业化生产的维生素C主要以生物合成方法为主,在分子结构上,合成的维C与天然的维C是一致的,二者的生理活性本没有太大差异。
虽然维生素C性质不够稳定,在空气、光、热及金属离子存在的情况下会很快被氧化,降低自身的有效性,但其合成的稳定性要高于其他维生素。例如维生素E,其在合成过程中会产生高达8种的同分异构体,而不同结构的分子活性又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具有天然维生素E的活性,因此天然维生素E要明显优于合成的。不过,维生素C并不存在这个问题。
从市场角度来看,天然维C的定位也是高于合成维C的,其主要是是基于以下两点:
1、天然概念已经在消费者选购理念中扎根,对于天然的产品,消费者有着特别的喜好,无论天然的东西是否真的好,消费者愿意为额外的支出买单。
2、随着提取技术的不断发展,天然提取物不仅在数量上得到保证,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在提取某种成分时,通常会考虑其他活性成分的留存情况,所以天然提取的物质往往保留多种活性成分,在生理活性上要优于合成的成分。单从维C来说,合成与天然来源的物质都是优质的补充剂。
水果之争
维C在食物中的分布非常广泛,我们通过合理的膳食完全可以满足日常对维C的需求,其中水果是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酸枣、猕猴桃,到新晋的水果明星沙棘、卡姆果等,都含有丰富的维C,这也成为它们风靡食品界的关键所在。种群的差异对于成分的影响十分显著,同样品种的水果在营养成分上可能差异较大,但在维C平均含量水平上,刺梨占据着无可争议的头把交椅。
刺梨学名叫缫丝花,是中国云贵高原及攀西高原特有的野生资源,对其开发利用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研究指出,刺梨果含有丰富的维C、类黄酮、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及活性成分,其中维C含量最为丰富,每100克刺梨果肉富含维生素C高达2300多毫克,是苹果的500倍,柠檬的100倍,猕猴桃的10倍,其含量位居世界已知食用果蔬之首,是名副其实的天然"维C之王"。
刺梨后来居上
刺梨作为贵州省区域重点食药两用植物资源近些年正在被大力研发,已获得"龙里刺梨"、"盘县刺梨果脯"和"龙里刺梨干"等多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其整体产值规模已经突破了10亿元,但产业规范度、知名度等仍然较低。
近日,在贵阳召开的贵州刺梨公共品牌及系列标准发布会上,对外发布了《贵州刺梨系列标准汇编》、《加工用刺梨鲜果原料分级标准》、《2019贵州省刺梨产业发展白皮书》等多项产品标准及规划,这标志着贵州开启以公共品牌和标准创建驱动刺梨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2019贵州省刺梨产业发展白皮书》中对刺梨的功效进行了着重描述,其最主要的功效便是补充维C。
此外还具有防癌抗癌、降三高、美容养颜、通便秘、改善睡眠、解酒护肝、抗疲劳等多种作用。
随着膳食功能时代的来临,具有潜在功能的原料更易获得市场的青睐,刺梨似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并且刺梨作为一种普通食品原料,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囊括食品、药品、美容等多个行业,可以预见,依托维C的刺梨大产业即将到来。
作者:刘刘球
刘刘球,从事营养保健行业研究,主要方向:政策解读和技术分析研究。
磷脂酰丝氨酸(PS)作为能辅助认知健康的原料,不仅能解决银发群体的核心痛点,更成为布局银发食品赛道的关键抓手。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食品保鲜技术也不断发展。传统的食品保鲜方法,如冷藏、冷冻、防腐剂等,虽然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食品品质下降、化学残留等问题。因此,开发新型的食品保鲜技术成为当务之急。活性包装通过添加具有特定功能的活性物质,赋予包装材料新的特性,从而更好地保护食品,延长其保质期,并提升食品安全性。
2025年7月,IFT FIRST 2025在美国芝加哥顺利举办。IFT FIRST是全球食品和饮料行业重要的盛会之一,由美国食品技术协会(IFT)每年举办,汇集数千名专业人士,包括食品科学家、产品开发人员、研究人员、原料供应商和初创企业等,共同探索食品科学、健康、可持续性和创新领域的新进展。
甘薯,又称红薯、白薯、山芋等,是一种常见的粮食作物,其块根中含有丰富的淀粉,一般含量在10%-30%左右。甘薯淀粉作为一种天然的淀粉资源,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甘薯淀粉在食品保健营养行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全球营养科学迈向“精准化、可持续化”的新阶段,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正成为食品、医药及公共卫生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其中,DHA因其在人脑神经组织与视网膜中的结构性作用及广泛的生理调节功能,被誉为“脑黄金”。
柑橘多甲氧基黄酮(PMFs)是柑橘类水果中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生理功能。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柑橘多甲氧基黄酮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