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茶概念兴起于21世纪,是对茶叶概念的扩大与延伸,但其本质上并不是茶。功能茶是依托原料的功能性,经过清洗、干制、杀菌等工艺后制得的干制品,因其饮用方式与茶叶类似,因此将其统称为功能茶。
随着快节奏生活的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呈现亚健康的状态,久而久之则会引起某些疾病的发生。近年来,健康浪潮的涌现可以说为现代人进行了一次健康观念的洗礼,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愈发迫切,在此背景下,功能茶的功能性以及便捷性就显得更加接地气,再加上传统茶文化的熏陶,功能茶深受消费者喜爱。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功能茶的原料也更加多样化,早已不再拘泥于早期的桑叶茶、菊花茶等传统原料,药食同源物质因具有食用和药用的双重价值,符合功能茶的基本特性,多可作为功能茶的原料来源。功能茶的核心点就在于原料的功能,因此对功能茶品质的评价更多集中于原料上,而对有效成分的转化关注度十分缺乏,这也引起一些"理性"消费者的疑虑,认为日常饮用并不能达到保健的目的,这显然也是片面的。
活性物质是功能茶的主要功能成分,其组成非常复杂,既有水溶性的,也有油溶性的,而我们日常的浸泡饮用则只能获取其中的水溶性成分,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看做作的水提物,下面我们以桑叶为例,来具体分析下浸泡对功能性成分释放的影响。
总量持续增长
水提物是以水为介质,对目标进行多次提取后浓缩获得,功能茶作为初级水提物,其浸出物的总量随浸泡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而单次浸出物的量随着次数的增加而减少,这意味着日常冲泡也能够获取桑叶茶的功能成分。
温度影响显著
温度是影响活性成分释放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加热处理可以降低酚类氧化酶活性,抑制酚类物质的转化,提高稳定性,还可以诱导破坏细胞壁,促使食物组织结构分解和活性物质溶解、释放,从而提高浸出物含量;另一方面,游离的酚类物质在水中又极易发生转化、聚合、降解等,从而使含量降低。桑叶茶浸出物的含量整体上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温度越高单次浸出物的含量下降越迅速,有效成分释放不均衡,不利于口感的持续输出。
单一成分差异较大
桑叶茶因含有高效的糖苷酶抑制剂1-脱氧野尻霉素而受到关注,降血糖是其主打功能。研究指出,桑叶中的1-脱氧野尻霉素含量约为0.14%,通过乙醇提取时的最大提取率可以达到95%,占提取物总量的3%左右,而水提物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含量低于1.5%。桑叶浸泡过程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含量与温度成线性相关性,温度越高,损失越大,对功能输出越不利。
功能茶除了要强调功能性,其口感也同样重要,为了保持口感的统一及持续性,其温度不易过高,再考虑温度降低所需时间对浸出物的影响,冲泡温度以85℃-90℃为宜,冲泡次数3-4次。不同原料的功能成分属性差异明显,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活性成分则呈现增长的持续性,温度、次数、时间等都有助于成分的积累,比如多糖类物质,因此在功能茶的开发上,生产企业应该将产品研究透彻,使其更贴近消费者。
豆类一直都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其不仅营养价值丰富,而且豆类种类庞杂,是平衡营养膳食的重要品类,我国自古就有“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豆”的说法,足见豆类的重要价值。
欧防风(Peucedanum ostruthium),又名白甘笋、欧洲独活或防风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伞形科植物,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便被广泛种植。其肥厚的白色根部是主要食用部分,质地疏松,中心柱随生长时间延长而逐渐变硬,带有独特的清甜和坚果香气。
2025年7月2日,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关于D-阿洛酮糖等20种“三新食品”的公告》,正式批准D-阿洛酮糖等5种物质作为新食品原料,这意味着阿洛酮糖在我国食品领域拥有了合法身份,有望在食品行业掀起新的变革。那么,阿洛酮糖究竟是什么?它有哪些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在食品行业中又有怎样的应用前景呢?
旋振筛是一种用于粉状、颗粒状及液体物料精密筛分的机械设备。旋振筛通过振动电机产生的旋转振动,使物料在筛面上作旋转、跳跃和分级运动,从而实现不同粒径物料的分离。
振动筛是一种常用于粉状、颗粒状及块状物料分级和筛分的机械设备。振动筛通过振动源产生的振动力,使物料在筛面上运动,实现不同粒径物料的分离。振动筛广泛应用于矿业、化工、食品、建材等行业,是现代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
自动拆包机是一种专为粉状、颗粒状及小块状物料设计的自动化开包设备。自动拆包机能够实现包装袋的快速切割与物料卸出,提升生产效率。凭借高效、密封、安全和操作简便的特点,自动拆包机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饲料等行业,是现代生产线的重要辅助设备。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