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编辑推荐 > 素肉食品生产加工工艺探讨
肉类是人们餐桌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人体获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加上其具有良好的风味和适口性,消费需求与日俱增。随着全世界人口的快速增加,肉类消耗量增长迅速,巨大的消耗量在给各国带来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对空气、水、土地等资源都有较大影响。为了缓解肉类供应缺口和衍生的环境等问题,素肉制品逐渐进入大众的视线,成为肉类的"**"替代品。
素肉是以植物基蛋白为基础,经过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加工而成的仿肉食品,其在外形、风味、口感方面与肉制品相似。与肉制品相比,素肉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成本低廉,植物产品普遍具有较长的储存期,由植物来源的蛋白保质期也更长,因此植物蛋白价格较稳定,受市场供应波动较小,成本支出可控。
2、健康效应突出,植物性产品具有低脂的特性,对预防一系列慢性病具有很好的作用,能够减少食用动物肉带来的潜在危险,能够满足时下常见的"三高"人群。
3、可塑性强,素肉制品是以植物基为基础,经过成型、蒸煮、炒制等过程,在过程中我们可以添加丰富配料来改善性状与营养,还可根据需求生产针对性的产品。
素肉的来源较为广泛,理论上所有的植物蛋白都可以作为素肉的来源,然而由于蛋白分子结构的不同,其形成的口感差异较大,另外,价格也是主要制约因素。目前素肉常用的植物蛋白来源主要是大豆和小麦。以大豆为来源的有大豆分离蛋白、大豆浓缩蛋白、大豆拉丝蛋白以及脱脂豆粉等,以小麦为来源的主要是谷朊粉,二者在营养品质、加工特性等方面较为突出,是生产素肉的优质原料。
目前制备素肉的方法主要有挤压法、冻结法、纺丝粘结法和水蒸气膨化法等,其中挤压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式之一,其操作便利、质地均匀、便于连续化生产。挤压法制作素肉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加工方式、水分、温度等,不同参数配比对营养物质、风味物质和产品质地都有影响。
高湿挤压技术是上世界80年代开发的全新加工方式,是应用价值的植物蛋白重组技术,产品质地与肉类相似,在高湿挤压环境中蛋白质的化学键断裂重排,形成高度组织化、纤维化的成分,其含水量较高,不需复水即可直接食用,并且营养成分和生理活性成分损失少。但高湿挤压技术对于植物基本身风味的控制还有待改进,尤其是大豆蛋白的豆腥味抑制不理想,研究指出,豆腥味的严重程度与加工的水分、温度及螺杆转速等也有关联。
原料水分
水分含量是决定成品口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水分含量也是一项综合因素,水分含量的多少影响配料及风味物质的溶解度,也直接影响风味物质的保留程度。部分挥发性物质会随着水分的挤出而增加流失率,还有部分风味物质随着水分增多,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因此水分含量的多少与风味息息相关,需要综合考量,其对于成品的质构影响是通过挤压程度实现的。水分含量的临界值一般以60%为宜,水分过大会使挤压腔内压力不稳定,导致产品表面出现气泡,影响品质。
温度
温度对于素肉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风味和质构上,温度对于风味的影响是吸附性和挥发性的动态平衡,其总风味物质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同等条件下,温度直接影响成品的硬度和弹性,温度越高,水分散失越快,是调节弹性和硬度的重要因素。
螺杆转速
螺杆转速决定了物料在挤压腔内的停留时间,转速过慢会导致蛋白过度熟化,转速较快使物料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影响产品品质。在风味方面,螺杆转速加快增加了蛋白的吸附能力,风味物质保留率较高,而随着转速增加,会降低蛋白对风味物质的吸附能力,同时快速的水分蒸发也加快了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损失。
高湿挤压技术的影响因素除了水分、温度和螺杆转速之外,还受谷朊粉等配料的添加量影响,具体生产中需要根据产品的特点进行调整。如果是后调味素肉,那就不需要考虑挤压时的风味损失,仅需考虑产品质构即可。
日本作为全球功能性食品代表市场之一,其在产品开发、剂型创新和原料挖掘方面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对个性化和高效营养需求的增加,日本功能性食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一过程中,新颖的原料和独特的技术工艺成为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
亚精胺是一类生物活性有机小分子,毒 性低功效强,具有抗炎、抗氧化,增强线粒体代谢等功能。机体内亚精胺除外源膳食补充和细胞生物合成外,肠道菌群代谢也是亚精胺重要来源之一。而且亚精胺还可以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维持肠道稳态,在增强肠道免疫功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