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市场动态 > 植物线粒体DNA实现首次编辑
核DNA在20世纪70年代初首次编辑,叶绿体DNA于1988年首次编辑,动物线粒体DNA于2008年编辑。然而,植物线粒体DNA之前却没有被成功编辑过。直到近日,日本的研究人员首次成功编辑了植物线粒体DNA,这可能会带来更安全的食物供应。
领导这项研究的东京大学分子植物遗传学家、助理教授Shin-ichi Arimura开玩笑地说:“当看到水稻植株‘更有礼貌’时,我们知道自己取得了成功。因为它深深地鞠了一躬,穗多的水稻才会出现这样的弯曲。”
研究人员希望利用这项技术来解决目前作物中线粒体遗传多样性缺乏的问题,这是食物供应中潜在的破坏性弱点。他们还利用该技术创造了4个水稻新品种和3个油菜新品种。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植物线粒体基因组意味着什么?
1970年,一种真菌感染了美国得克萨斯州农场的玉米,之后又因玉米线粒体的一个基因而导致感染加剧。农场上所有玉米都有相同的基因,因此没有一个对这次感染有抵抗力。那一年,整个美国15%的玉米绝收。从那以后,美国再也没有种植具有该特定线粒体基因的玉米。
“我们现在仍然面临很大的风险,因为世界上可利用的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太少了。我想通过我们的技术操纵植物线粒体DNA来增加作物的多样性。”Arimura表示。
现在,大多数农民都不会从收获的作物中留种。农业公司供应的杂交作物是两个遗传上不同的亲本亚种的代后代,通常更强壮、更有生产力。其中一个父本不能制造花粉。研究人员将常见类型的植物雄性不育称为细胞质雄性不育(CMS)。
CMS是一种罕见但天然存在的现象,主要由线粒体引起。甜菜、胡萝卜、玉米、黑麦、高粱等都可以利用CMS的亲本亚种进行商业化种植。
植物通过叶绿体中的光合作用产生大部分能量。然而,根据Arimura的说法,“叶绿体的作用被高估了”。植物通过和动物细胞一样的“细胞发电站”获得能量,也就是线粒体。在他看来,“没有植物线粒体就没有生命”。
“植物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大,结构复杂得多,基因有时是重复的,基因表达机制尚不清楚,有些线粒体完全没有基因组。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观察到它们与其他线粒体融合以交换蛋白质产物,然后再次分离。”Arimura说。
为了找到一种操纵复杂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方法,Arimura和熟悉水稻、油菜CMS系统的科学家进行合作。之前的研究表明,在这两种植物中,造成CMS的原因是水稻和油菜中单一的、进化上不相关的线粒体基因。
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称为mitoTALENs的技术,使用单一蛋白质定位线粒体基因组,将DNA切割成所需基因,并将其删除。Arimura 表示,“虽然删除大多数基因会产生问题,但删除CMS基因会解决植物存在的问题。如果没有CMS基因,植物就会再次繁殖。”
他们创造出了4个水稻新品种和3个油菜新品种,证明了mitoTALENs技术甚至可以成功操纵复杂的植物线粒体基因组。
Arimura说:“这是植物线粒体研究重要的步。”研究人员将更详细地研究负责植物雄性不育的线粒体基因,并确定可能增加急需多样性的潜在突变。
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消化吸收,并增强机体免疫力。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益生菌逐渐成为功能性食品、保健品以及日常膳食补充的重要成分。益生菌不仅适用于成年人,也广泛应用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群体中。
亚叶酸钙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衍生物,在人体健康和食品营养补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叶酸的稳定钙盐形式,易于人体吸收,还在孕妇保健、心血管健康以及功能性食品开发中有着广泛应用。亚叶酸钙的出现,为科学补充叶酸提供了更高效、更安全的途径。
在现代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领域,植物提取物因其天然、安全和多功能性受到广泛关注。红车轴提取物作为一种从红车轴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活性成分,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逐渐成为健康产业的重要原料。红车轴提取物不仅在传统药用领域有应用,也广泛用于现代保健食品和营养补充剂中。
在现代营养学和健康食品领域,食用菌类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金针菇粉作为由新鲜金针菇通过烘干、粉碎等工艺制成的食品原料,保留了金针菇的天然营养成分,同时在食用和保存方面更加便捷。金针菇粉的出现,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和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现代健康食品市场中,天然果粉因其便捷性和营养价值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山竹粉作为以山竹果实为原料制成的果粉产品,凭借独特的营养成分和口感优势,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山竹粉不仅保留了新鲜山竹的风味,还具备更长的储存期和多样的应用方式。
在果蔬加工与储运过程中,如何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始终是行业关注的重点。冷冻果蔬真空包装机作为一种先进的包装设备,凭借真空密封技术和冷冻保鲜方式的结合,为果蔬的长时间保存和远距离运输提供了理想解决方案。冷冻果蔬真空包装机的应用,不仅保障了产品的品质,也推动了果蔬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