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编辑推荐 > 肉制品劣变机制及应对措施
肉制品种类繁多,生产工艺多变,生产过程中需要根据产品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流程设计,其中肉制品的品质控制是最重要一环。肉制品的品质控制主要有两点,一是质量控制,二是工艺控制。
质量控制是指对肉制品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客观因素进行控制,该因素覆盖从原料到成品储存整个生产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质量产生影响。影响质量的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等,物理因素是指异物或者原料中存在但不应在成品中出现的物质,比如骨头等。化学因素指农兽药残留、毒素和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等。生物因素是指原料、环境中的微生物,这也是引起食物腐败的源头。
产品质量引起的问题具有直观性,而工艺引起的差异主要在于口感、风味等层面,具有“隐蔽性”,但直接关乎消费者的体验,其中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被认为是影响肉制品品质的重要因素,本文也侧重讲述氧化劣变产生的影响。
1、脂肪氧化
肉制品的脂肪氧化是在光、氧气、热、脂肪氧化酶等作用下产生的自动氧化、感光氧化、热和酶促氧化等,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会进一步催化氧化反应的进行,进而继续产生新的自由基与氢过氧化物,氢过氧化物裂解形成醛、酮、酸、醇等小分子。新产生的小分子物质中有一些对于肉制品风味产生有利影响,尤其是不饱和醛类物质,至此,氧化反应呈现积极影响。当氧化反应继续进行时,次级氧化产物增多,气味、色泽等不利因素凸显,品质劣变明显。
2、蛋白质氧化
蛋白质的氧化可以直接因自由基或者非自由基引发,抑或者由二级氧化产物诱导发生,其中自由基包括羟基、超氧自由基、过氧化自由基等,非自由基包括过氧化氢、单重态氧等。脂类的氧化被证实会引起蛋白质的氧化,机理同样是由自由基引发的链式反应过程,自由基易攻击氨基酸侧链和肽链骨架,其表现为羰基基团的暴露、疏基损失和蛋白质交联,其中羰基含量是衡量蛋白质氧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肉制品氧化体系中,脂肪氧化与蛋白质氧化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脂肪氧化的产物诱发了蛋白质氧化进程,蛋白质氧化释放物质又催化了脂肪氧化的发生,下面通过脂肪-蛋白氧化体系解释氧化的相互作用。
铁是生物系统中最为丰富的过渡金属元素,拥有不同的氧化态,其在组织结构中三分之二存在于血红蛋白中,血红蛋白氧化过程中产生了过氧化氢,随之在铁离子的作用下产生羟自由基,进而对不饱和脂肪酸和氨基酸侧链进行氧化。另外,肉制品中常用的氯化钠也加速了肉制品的氧化进程,食盐对于肉制品的增味作用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风味就是源于组织的氧化反应。钠盐也会促使组织细胞内容物渗出,加剧了铁离子的释放,从而促进氧化反应。对于金属离子促进的氧化反应目前没有很好的解决措施,铁离子属于内源性金属离子,没有办法很好规避,更何况还有能够促进蛋白质氧化的铜离子等。对钠离子而言,目前推崇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减盐或者用钾盐、钙盐替换钠盐降低氧化反应的程度。
就氧化程度而言,脂肪氧化速度快、程度深,通过抑制脂肪的氧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抑制了蛋白的氧化。在肉质品加工过程中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降低氧化发生:
1、低温环境,温度对于氧化的促进作用要明显于其他任何单一因素,低温是控制氧化最有效的方式。
2、减少与空气接触的时间,肉制品加工中的斩拌、滚揉等操作都无形中增加了组织与氧的接触面,真空斩拌机、真空滚揉机的使用对品质也有改善作用。
3、添加剂的改善作用,实验分析指出,除了抗氧化剂外,磷酸盐类也能够缓解肉制品的氧化作用。因此,对于肉制品复杂的氧化体系,我们不能通过单一因素的简单累加去做出工艺调整,而是需要根据产品的特点进行整体分析,充分利用好氧化的“双重作用”。
日本作为全球功能性食品代表市场之一,其在产品开发、剂型创新和原料挖掘方面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对个性化和高效营养需求的增加,日本功能性食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一过程中,新颖的原料和独特的技术工艺成为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
亚精胺是一类生物活性有机小分子,毒 性低功效强,具有抗炎、抗氧化,增强线粒体代谢等功能。机体内亚精胺除外源膳食补充和细胞生物合成外,肠道菌群代谢也是亚精胺重要来源之一。而且亚精胺还可以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维持肠道稳态,在增强肠道免疫功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