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
    求购
  • 买家
    客服
  • 卖家
    客服
  • 反馈
  • 顶部
  • 资讯 > 市场动态 > 保健食品有啥“神奇”功效?营养科医生给你划重点

    2019-03-20 来源:奥一网
    近日,一则“女子患病拒绝去医院,只喝如新果汁离世”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感冒了,却始终没有去医院看病,也没有吃任何药物,而是喝着果汁、吃着产品(保健食品),任由发烧。

           近日,一则“女子患病拒绝去医院,只喝如新果汁离世”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感冒了,却始终没有去医院看病,也没有吃任何药物,而是喝着果汁、吃着产品(保健食品),任由发烧。

           类似的案例,可谓不胜枚举。这类新闻在令人摇头叹息的同时,也让人不免发出疑问:她(他)们为何对保健食品的“神奇”功效如此笃信,以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此次由于牵涉到直销企业如新,继“权健事件”爆发之后,直销再成众矢之的。我国是保健市场消费大国,其中直销企业又是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生产和销售的重要力量。直销不断“爆雷”,从不断爆出的案例来看,不少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认识不足,容易轻信销售人员的虚假宣传,缺乏辨别能力。从即日起,南方+将推出“直销科普三问”系列报道,采访相关专家,帮助消费者走出认识误区。

           从亲友的讲述看,林丽(化名)这一年多来,几乎每一次感冒发烧,都拒绝去医院,而是靠吃直销企业如新的g3果汁和相关保健产品硬扛,以此来排除身体毒素。对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邓宇虹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功效存在认识误区。

           保健食品不具备治疗疾病的作用

           1996年原卫生部颁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规定:“保健食品是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食品”。

           中国的保健食品是在传统中医中药的“养生”、“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等概念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保健食品刚起步的时候,多以“中药滋补品”的形式出现。后来又增加了西方营养学的“营养素”、“膳食补充剂”以及“功能性食品”的范畴。

           保健食品上市前审批的功效研究不如药物那样严格和充分,因此有效人群难以界定,且强调的是广泛人群的大健康保健功能,其剂量都在较低的安全范围内,功效往往不明显,起效也一般较慢,而疾病一旦发作,则多属于长期积累的过程,失衡已经较明显,所谓“恶疾用猛药”,这时单单采用保健食品,是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治疗作用。

           所以保健食品需要强调是“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食品”,更多的是在疾病预防和亚健康状态起作用。比如我们日常吃的维生素B1,作为保健品,其剂量为1.4mg/片,这与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成人每日膳食推荐摄入量一致1.3-1.4mg/d。然而,在治疗脚气病时需要30-100mg/d,是日常量的20-70倍。这说明:即使是同一产品,其剂量的不同会导致功效的不同。

           哪些人适合吃保健食品?

           消费者服用保健品时,要注意不要期待它能立竿见影的“药到病除”,可能更是一个“缓缓自效”的过程,它的功效更多是体现在疾病的预防和纠正亚健康状态。

           比如对于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如孕妇,补充叶酸可以预防神经管畸形;对于有咀嚼功能障碍的老人,补充乳清蛋白 粉可以增加肌肉;对于经常便秘或腹泻的肠功能紊乱人群,补充益生菌可改善肠道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从而改善全身机能,增强免疫力。

           《神农本草经》有云:“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谓之药”。其实,某种程度上,食物与药物之间并无截然界限,何况很多药物本身就来自食物,如抗肿瘤药香菇多糖就是香菇中提取出来的。

           保健食品的原料主要集中在:药食两用原料,动物和植物提取物,营养素(如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氨基酸,膳食纤维等),生物制剂(如益生菌),蜂产品等。目前保健品的功效主要集中在免疫调节,抗疲劳,调整血脂方面,这与人群中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和心脑血管发病率高是一致的。

           现在各大医院都设立了营养科,营养科医生就是使用药品、食品来指导患者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医生。消费者还要注意不同产品宣传的功效是否能针对自己的需求,而不能作为包治百病的“神药”来吃,国家对于保健食品的审批,也需要加强功效研究和审批。

    相关阅读
    滋补品和保健品有哪些区别?

    现在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不是特比好,因此也就想选择一些对自己有利的食物,或者说保健品,对自己身体有着一定的保养。

    2019-01-25
    广州本土保健品企业2017年业绩飘红

    国内保健品企业重返春天?近日,碧生源发布的2017年业绩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公司扭亏为盈。西王食品、汤臣倍健、金威达等几大本土保健品企业在2017年也纷纷交出了好成绩。记者梳理发现,这些企业业绩飘红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为顺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及时做出了战略调整。

    2018-03-21
    警惕保健品乱象向农村渗透

    在一些乡村了解到,“免费体验”、“健康讲座”、神医神药等行为,已经在乡镇蔓延开来,不少村民上当受骗,老人则是主要的受害群体,而管理往往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2018-01-26
    正本清源——治理保健品行业乱象还需监管发力

    保健品市场乱象已经存在多年,近年来我国经相关部门批准注册的保健食品多达9900种,地方各级部门批准的各种“食字号”“健字号”等相关产品达5万种之多。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医疗保健品行业

    2018-02-11
    保健品市场如何?

    根据中国保健品网统计在2015十大保健品品牌排行中位居第一位的是美国安利公司的安利纽崔莱,并且目前在老年人心中我国保健品品牌与国外保健品品牌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2018-04-02
    常州:一瓶“保健酒”卖3.5万!购买保健品应认准“蓝帽子”标志

    春节临近,不少爱喝酒的人为了强身健体,往往会买一些保健酒。近日,金坛的王先生就花3.5万元买了一瓶保健酒,事后觉得价钱昂贵,又投诉至市场监管部门。

    2018-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