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市场动态 > 少喝含糖饮料 拒绝甜蜜的负担
数据显示,随着我国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全国每年儿童食品的购买力可达2.47万亿元。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时期的生长发育对人一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如何保证儿童吃得营养、安全、健康?“六一”儿童节临近,我们特别策划了“守护儿童舌尖安全”系列报道,聚焦儿童食品产业发展,共同关注儿童食品营养安全问题。
2018年全民营养周(5月13日~19日)的主题是“吃动平衡,健康体重”。今年,营养专家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含糖饮料——令人体重飙升的“著名选手”。
5月18日,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编写的《中国儿童含糖饮料消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儿童饮用含糖饮料的行为越来越普遍,摄入量也显著增加。专家呼吁,过量饮用含糖饮料不仅危害儿童身体健康,而且对其一生的健康也将带来不利影响。我国应尽快制定相关政策,限制含糖饮料消费,为儿童营造健康的饮食环境。
含糖饮料消费增长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含糖饮料是在制作过程中人工添加单糖(葡萄糖、果糖)或双糖(蔗糖、乳糖或麦芽糖)且含糖量在5%以上的饮料。据此估计,目前我国饮料市场中超过半数的饮料均为含糖饮料。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含糖饮料消费均呈增长趋势。《报告》显示,无论是英国等发达国家,还是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类型的儿童含糖饮料中,各国消费量的都是软饮料,其次为水果/蔬菜饮料、咖啡/茶饮料。同时,儿童含糖饮料消费量还呈现出随年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
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随着我国含糖饮料的生产和销售不断增长,儿童饮用饮料包括含糖饮料的行为越来越普遍,饮用量也显著增加。《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2010-2013)》显示,我国6岁~17岁儿童少年每周至少消费1次饮料的比例为61.9%;其中12岁~17岁儿童少年人均每天饮料消费量,为203毫升。2008年,《报告》主编、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带领科研团队分别在上海、广州、济南、哈尔滨、北京、西安和南宁7个城市对9194名6岁~17岁儿童少年的饮料消费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儿童的人均日饮用饮料量为715毫升;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人均日饮用饮料量分别为81毫升、1151毫升和1229毫升。
根据调查,儿童少年喜欢某种饮料的最主要原因是“好喝”。对此,马冠生表示:“喜欢甜味是人类的天性,糖让人心情愉悦。饮料中含糖量越高,口味则可能越好,所以更受儿童欢迎。”
过量饮用危害健康
过多饮用含糖饮料会对健康带来危害。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发布的《终止儿童肥胖》报告中指出,“含糖饮料消费”与“肥胖风险增加”之间的联系已是不争的事实。饮用含糖饮料会直接导致能量摄入增加,加上较差的饱腹感、刺激食欲等原因,大大增加了肥胖的发生风险。
《报告》中列举了含糖饮料摄入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饮用含糖饮料后,口腔中的细菌可以使糖和食物残渣发酵,参与形成牙菌斑;长期饮用碳酸饮料会酸蚀牙齿,增加患龋齿风险;含糖饮料的糖会被人体迅速吸收,过多饮用可能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过多饮用含糖饮料还可能对血压、血脂造成不良影响。
“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儿童经常过量饮用含糖饮料不仅会增加患肥胖、高血压、2型糖尿病、龋齿等慢性疾病的风险,也可能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率,对儿童骨健康也会产生影响。”马冠生表示,目前我国亟待加强对饮用含糖饮料与相关疾病的研究。“编写《报告》,就是为了全面了解国内外含糖饮料的消费情况及其他国家相关政策,为我国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以减少我国儿童对含糖饮料的消费,促进儿童身体健康。”马冠生说。
“限糖”行动刻不容缓
2015年,WHO在《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中提出,要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减少游离糖的摄入量;在2016年发布的《终止儿童肥胖》报告中指出,要实施综合措施以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健康食物的摄入,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在《对饮食实行财税政策和预防非传染性疾病》报告中指出,对含糖饮料征“糖税”将会降低其消费量并且会降低患肥胖、2型糖尿病和龋齿的风险,呼吁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含糖饮料征“糖税”。“美国已经呈现全人群肥胖的流行态势,中国也会紧随其后步入肥胖流行的国家行列,在肥胖成为严重的公共问题之前,中国必须尽快行动起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副代表郑道(Douglas James Noble)呼吁。
据悉,在2016年召开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我国发布了《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和《健康城市上海共识》,提出政府必须采取行动来促进公众健康,将财政政策作为强有力的工具,增加对健康和福祉的投资;加强对不健康产品的立法、管制和税收。
专家表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均衡的营养是其智力和体格正常发育乃至一生健康的基础。这一时期也是儿童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报告》提出,健康的饮食行为要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要降低儿童含糖饮料消费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及早、从小抓起。应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立起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主的防控网络。
“饮用含糖饮料是一种消费行为。在此过程中,消费者特别是儿童,其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与环境密不可分。”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杜松明表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开展饮食教育,做到食物多样、均衡饮食,自觉控制儿童含糖饮料的消费量。“还应加强多部门合作,创造支持性氛围。政府、学术机构、企业和媒体各司其职,承担相应责任。”马冠生表示。
《报告》建议,政府应该加快营养立法,推动制定相关政策,包括限制含糖饮料广告、促销,在含糖饮料上添加警示标识,对含糖饮料征“糖税”等;相关学术机构组织应开展我国儿童含糖饮料及添加糖消费状况的专项调查,建立含糖饮料消费监测和评价系统,了解不同人群含糖饮料的消费行为;学校要加强宣传,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净化校园及周边的饮食健康环境;家长从自身做起,支持和鼓励孩子减少含糖饮料消费。
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食品包装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环保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纸质包装因其可再生、易降解的特性,成为替代塑料包装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三高”人群和“糖人”越来越多,以至于有的人“谈糖色变”,把爱喝的可乐都换成了无糖可乐。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消费者也对低糖、无糖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在糖尿病和肥胖症等慢性疾病高发的背景下,寻找安全、有效的糖替代品已成为食品工业研究的重要方向。
山茶,作为一种我国传统名优植物,其不同部位也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山茶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高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食物,而酸面包(sourdough bread)正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种面包以其独特的酸香风味和健康益处,逐渐成为全球烘焙爱好者和健康饮食者的宠儿,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备受青睐。
猴头菇,作为一种著名的食药用菌,不仅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美味著称,更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健康功效备受青睐,而猴头菇菌丝体,作为猴头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蕴含着巨大的健康潜力。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保的日益关注,传统的食品包装材料逐渐受到限制,可食膜作为一种新型的食品包装材料,因其具有可生物降解、安全无毒、可食用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