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市场动态 > 身为粮食大国,为何啤酒也要被卡脖子?
从2月到现在短短不到两个月,CBOT美玉米豆油小麦的2205期货主力价格大涨超20%。其中玉米价格从2月初623.5美元上涨至最高782.75美元,涨幅达28.2%。
小麦价格则从766.25美元上涨至最高1363.5美元,涨幅达78%;豆油则从64.9美元最高上涨至78.58美元,涨幅达21.1%。
酿酒行业是典型的粮食加工业,粮食是成本大头。在众多酒品类中,却又对啤酒影响最深,关联度最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啤酒板块在3月1日却出现了涨幅7%以上大阳线走势,并且相对于疲弱的大盘来说,要抗跌的多。
为何上游大幅上涨,啤酒股还能表现如此强势?提价周期下对啤酒板块影响几何,后市怎么看?
01 啤酒也被“卡脖子”
“卡脖子”只是个形象的比喻,描述的是啤酒的重要原材料大麦对进口的依赖程度。
啤酒的生产成本主要由原材料(大麦、大米、啤酒花、淀粉等)、包装物(铝、玻璃、瓦楞纸等)、直接人工以及其他制造费用构成。
据浦银国际研究显示,在啤酒原材料成本中,以青岛啤酒为例,占比最大的是包材,约占50.9%;麦芽(也就是大麦)占12.2%左右;而铝作为啤酒产品主要包材之一,占生产成本8-13%。
这使得啤酒行业的毛利水平受上游大宗商品价格影响较大。
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从2021年3月初的2300元上涨至3月15日的2900元,一年时间涨幅达26.1%。,占啤酒成本比重较高的铝,同期价格也上涨了23.47%。
上游价格的大幅上涨,各啤酒巨头的选择都指向了一个方向:涨价。
02 中国啤酒正面临原料危机
公开资料显示,自2003年以来,我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啤酒消费国,但70%的原料是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进口的,进口总量为217万吨。2019年,中国啤酒原料对外依存度将达到88%。根据农业农村部国际司的数据,大麦已成为中国除大豆和高粱外的第三大进口作物。
啤酒大麦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啤酒大麦和饲用大麦在形态上差别不大,但在籽粒性状和内在品质上有特殊要求。最大的区别是,啤酒大麦的蛋白质含量不宜过高,因为含量过高会降低谷物的溶解度,生产出来的白酒容易浑浊,保质期短;然而,饲用大麦需要高蛋白含量和良好的适口性。
国内适宜种植的区域主要是江苏、甘肃、内蒙古三省为主产区,具有光照充足、温差大等气候优势,适宜大量种植品种优良的啤麦;甘肃河西走廊由于干旱多晴少雨、日照充足、有祁连山雪水灌溉,适于啤酒花生长,也是全球分布的几大啤酒花种植区域之一。
但由于我国大麦品种少,缺乏国家政策补贴,在种植上以散户居多,缺乏市场调控能力,加之受进口大麦的影响,近年来国产大麦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8年,我国大麦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从2013年的44万公顷减少到2018年的26.2万公顷,我国大麦产量也呈下降趋势。2018年,我国大麦产量95.65万吨,同比下降12%。因此,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产国,对进口大麦的依赖程度很高。
另一个原因是,从2020年5月19日起的5年内,中国对澳大利亚大麦征收了80%以上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澳大利亚大麦进口量下降,但进口单价上升。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将导致未来中国啤酒价格进一步上涨。
更尴尬的是,尽管澳大利亚的大麦价格不断上涨,但啤酒商仍然喜欢他们的大麦,因为他们的大麦生产的啤酒味道浓郁而芳香。显然,一些国产大麦的品质不如进口大麦。这就需要在种子培育上有所突破,尽快培育出具有国际优质大麦的种子。只有国产大麦的品质能够满足中高端啤酒厂的需求,大麦的利润空间才能更大,农民的收入才能更多,种植面积自然也会扩大。
政策是基础,科技是动力,市场是标准。三管齐下,几年后中国啤酒“卡脖子”问题可能真的会得到
03 一场少数玩家的游戏
当下国内的啤酒与白酒市场竞争格局不同,被几大巨头瓜分,且已经固化。
据浦银国际研报显示,截止2020年,前五大玩家(华润、青岛、百威亚太、燕京、嘉士伯)共占据了中国啤酒行业73%的销量和65%的零售市场份额。
啤酒行业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规模效应是实现盈利的一个重要前提,当前五大啤酒商就是行业不断洗牌后的“获胜者”。此前大多是区域市场龙头。
这一时期经过长时间的兼并重组和出清,在2010年左右竞争格局就基本定型。
纵观国外成熟市场,啤酒行业都是高度集中的。据浦银国际研究显示,法国韩国澳大利亚日本等CR5都在80%以上,泰国、墨西哥巴西甚至超过了95%,已和巨头联合垄断无异。
国内啤酒行业集中度虽和国外有差距,但并不大。靠规模扩张追求利润的时代结束了,下一个行业利润增长诉求也只有涨价,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各大巨头要顶着巨大压力推出千元超高端啤酒的原因:拔高啤酒定位,为提价做铺垫。
2021年7月,在华润推出推出高端系列“醴”时,行业龙头,华润啤酒CEO侯孝海表示:“醴在啤酒行业没有对标的产品,但醴与茅台同桌一点也不违和。”
不违和,虽然展现出了华润进军高端的决心,但言语间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而当涨价趋势碰上最强涨价周期,啤酒行业也将会迎来重新审视。
作为多年的行业老手,啤酒巨头们对上游涨价大多进行了提前准备,锁定大麦价格。据浦银国际研究显示,华润、重啤、百威亚太都已完全锁定了大麦2022年全年的采购价格。青啤至今未能100%锁定大麦采购成本,燕京未透露这一方面的数据。
对于铝价,各大酒企库存水平较高,靠短期的库存消化及延长交付周期来应对。
04 谁的王者?
啤酒行业提价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一种是推出高端啤酒产品,另一种是对现有产品直接提价。
推出高端啤酒也分为两种,一是收购国外品牌或与之进行合作,如华润收购喜力、嘉士伯入驻重啤;啤酒品牌也会推出自己的高端品牌。
相对于国内,国外啤酒大厂毛利率普遍较高。以2020年为例,国内四大啤酒厂商毛利率在29%—43.6%之间,而国外喜力、嘉士伯、百威亚太等在47%以上,最高为百威英博,毛利率达58.1%。
高端化也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行业趋势。
据浦银国际研究显示,近十年高端啤酒销量复合增长率达15%,远高于中等价位啤酒5%的增长以及经济型啤酒3%的下跌。而高端啤酒的销量占比也从2010年的2.6%上升到2020年的11.3%。
高端赛道上,精酿啤酒也是一大方向。精酿啤酒由于生产工艺、更强的社交属性、海外舶来品等原因,定价普遍较高。
如重啤的凯旋1664、京A、风花雪月,百威英博拳击猫,青啤的皮尔森、IPA,还有国内新秀熊猫精酿等。其受众往往是高档餐厅、夜场、KTV等高档消费人群,价格接受程度更高。
据浙商证券研究,2020年我国精酿啤酒市场规模332亿,市场渗透率仅为2.2%,预计到2025年零售端将达1040亿,复合增速26%。渗透率将提升至6.7%。未来增长空间很大。
当下啤酒行业竞争格局和未来发展趋势已经明朗。几大啤酒厂商中,谁将是本轮提价潮最后的赢家?
对于啤酒这样的规模型行业,谁拥有更广泛的经销渠道,实现对渠道有效管控,谁的高端市场份额领先,谁资本运作力强,谁就是最后的胜者。
从目前看,华润、百威、重啤较有潜力。
根据Globaldata的数据,百威在中国高端与超高端领域的市场份额在2018年达到46.6%,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随后是青岛和雪花,市场份额达10%以上。
华润作为行业龙头自然不必多说。百威是高端市场绝对龙头,品牌调性高,目前主要竞争对手有华润的喜力还有嘉士伯。
尤其是喜力,有华润渠道优势,但二者整体份额较小,且高端赛道还处于高速增长期,还威胁不到百威的地位。
重啤高端有嘉士伯和1664,同时还有网红乌苏啤酒,未来在全国化和高端领域发展潜力较大。
青岛啤酒虽然有一定品牌力,但是缺乏国外高端品牌,在一些高档场所、夜店等高消费场所并不占优势。同时本地营收占比过高也是隐患,华润在山东建厂直接威胁到大本营。
燕京啤酒整体产品力较低,产品组合定位中低端,产品高端化很困难,高端领域虽有产品布局,但面对青岛、华润、百威,难以打开市场。
所以,当高端化遇上最强涨价周期,虽是行业整体性趋势,但面对上游成本大涨,注定本轮涨价潮又将是少数巨头进行“收割”的时刻。
国产啤酒在这个冬季显得非常不安分,刚刚在元月选择集体涨价后,青岛啤酒又推出IPA新品,而华润入股山西汾酒也让业内期待未来华润集团旗下酒业板块的格局变化。而近日,珠江啤酒率先发布业绩快报称,2017年实现营收37.64亿元
近日自燕京啤酒(衡阳)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已于日前发布公告,将于近期对产品进行价格调整。对于习惯了三五元一瓶啤酒的消费者而言,啤酒行业十年未涨价的好日子将一去不复返。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