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水果,可能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的都是香蕉、火龙果、哈密瓜这一类,但这些水果大部分原产地都来自南方地区。然而北方地区的水果,除了我们家中常见的苹果,还有酸甜可口的蓝莓、山楂之外,今儿我就和大家来聊聊另一种赞不绝口的美食。
首先请大家猜一猜这个谜语:红灯笼,挂高楼,刮刮风,点点头。对了,就是冬枣。
冬枣(亦称雁来红、苹果枣、冰糖枣、庙上冬枣、沾化冬枣)是鲁北地区的一个优质晚熟鲜食品种。冬枣属于鼠李科,枣属。是无刺枣树的一个晚熟鲜食优良种。分布于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冬枣一般在阳历10月-11月份自然成熟,因北方天气入寒较早,因此得名“冬枣”。冬枣的最大特点是维生素C含量极高,每100克果肉维生素C含量高达380~600毫克。
除此之外,冬枣是枣树的一个栽培品种。平均单果重17.5g,最大单果重可达25g,状如苹果,有“小苹果”之称。果皮赭红光亮、皮薄肉脆、甘甜清香、营养丰富,可食率达95%。核果矩圆形或长卵圆形,长2-3.5厘米,直径1.5-2厘米,成熟时红色,后变红紫色,中果皮肉质,厚,味甜,核顶端锐尖,基部锐尖或钝,2室,具1或2种子,果梗长2-5毫米;种子扁椭圆形,长约1厘米,宽8毫米。花期5-7月,10月-11月份自然成熟。
冬枣主要分布在山西庙上乡、河北、山东等地,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天津、北京、辽宁、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均可以种植。
冬枣的最大特点是维生素C含量极高,每100克果肉维生素C含量高达380~600毫克(维生素C补充剂所能提供的维生素C一般为60毫克),是苹果的70倍,柑橘的16倍,连以往被认为富含维生素C的山楂也甘拜下风。
冬枣不仅味道可口、皮脆、肉质细嫩、汁多无渣、甘甜清香,而且营养极丰富。冬枣含糖20%~36%;含有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等19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总含量为0.985mg/100g冬枣含蛋白质1.65%,膳食纤维2.3%,总黄酮0.26%,烟酸0.87mg/100g,胡萝卜素1.1mg/kg,维生素B10.1mg/kg,维生素B22.2mg/kg。冬枣果实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维生素E、钾、钠、铁、铜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为百果之冠,有“百果王”之称。
这不又到了冬天了,冬枣也已经在市场上随处可见。除了可以清洗之后直接吃之外,今儿小编教大家冬枣更多好吃的吃法。
1、蜜糖冬枣:
首先将冬枣用盐水浸泡并且清洗干净,随后将冬枣改刀,方便入味。再将白糖放入锅中加水小火融化,再把冬枣放进去浸泡2小时,让甜味更渗入其中。浸泡后用大火煮开,随后转小火收汁,做后放在烤箱120度,70分钟出炉。
2、冬枣小蛋糕
首先讲冬枣洗干净,放入搅拌机中打碎,倒入40克的水搅拌成糊状,蛋清和蛋黄分离,将两个蛋黄放入50克的冬枣糊中再依次倒入低筋粉和核桃油,搅拌均匀直到没有干粉,将蛋清打发后加入糖,打发后将蛋清加入糊中搅拌均匀,最后放入模具中低温烘烤。外酥内软的冬枣蛋糕就好了。
作者简介:
百号哥,资深媒体记者,北方头条网主编、内蒙古商报副总编。曾参与医学专著编写以及《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等杂志的论文审稿工作。
冬枣,又称冻枣、雁来红、苹果枣、冰糖枣、十月青,肉厚果核小、鲜脆味甜、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19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钾、钠、铁、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消化吸收,并增强机体免疫力。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益生菌逐渐成为功能性食品、保健品以及日常膳食补充的重要成分。益生菌不仅适用于成年人,也广泛应用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群体中。
亚叶酸钙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衍生物,在人体健康和食品营养补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叶酸的稳定钙盐形式,易于人体吸收,还在孕妇保健、心血管健康以及功能性食品开发中有着广泛应用。亚叶酸钙的出现,为科学补充叶酸提供了更高效、更安全的途径。
在现代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领域,植物提取物因其天然、安全和多功能性受到广泛关注。红车轴提取物作为一种从红车轴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活性成分,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逐渐成为健康产业的重要原料。红车轴提取物不仅在传统药用领域有应用,也广泛用于现代保健食品和营养补充剂中。
在现代营养学和健康食品领域,食用菌类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金针菇粉作为由新鲜金针菇通过烘干、粉碎等工艺制成的食品原料,保留了金针菇的天然营养成分,同时在食用和保存方面更加便捷。金针菇粉的出现,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和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现代健康食品市场中,天然果粉因其便捷性和营养价值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山竹粉作为以山竹果实为原料制成的果粉产品,凭借独特的营养成分和口感优势,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山竹粉不仅保留了新鲜山竹的风味,还具备更长的储存期和多样的应用方式。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