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专家原创 > 三胎政策落地,"千呼万唤"的儿童食品如何跟上步伐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当下中国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继续存在,同时劳动年龄人口逐年缓慢减少,经济结构和科技发展需要调整适应。为了应对人口红利持续下降的风险,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自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来,三胎政策也正式落地。
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做好支持三孩政策生育保险工作的通知》等配套性政策文件也相继发布。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将配套政策落实到位。随着三胎政策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地方会制定相应的配套及扶持政策,新生儿的出生率必然会有所好转。
儿童食品日趋完善
民以食为天,人口的增加也意味着对食品需求的增加,而现阶段低龄儿童的食品供给仍是重中之重。我国对于36月龄以内的婴幼儿食品有着非常严格的管控,备用"口粮"婴幼儿配方乳粉执行最严格的注册管理制度及食品安全标准,而婴幼儿辅食也有《GB10769-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22570-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辅食营养补充品》等标准进行规范。
2021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标签标识的公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意见指出,婴幼儿配方乳粉应当真实准确、清晰易辨,不得含有虚假、夸大、使消费者误解或绝对化语言。并且对"声称"也进行详细规定,比如适用于0-6月龄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得进行含量声称和功能声称。总之,婴幼儿相关的食品要求越来越规范且严格。
不过3岁以上儿童食品的供给似乎要落后的多,相关标准和规范较为欠缺。近几年,随着社会各界对儿童食品关注度的提高,儿童食品标准也不断丰富起来,T/CGCC 34-2019 儿童速冻含馅米面食品、T/FYJKYJH 0001-2021 儿童营养面条类制品、T/CFCA 0015-2020 儿童零食通用要求以及T/YYJK 0001-2020 3~4岁学龄前儿童内蒙古营养膳食指南等三项,还有更多的儿童食品标准正在制定中,比如家长较为"排斥"的儿童果冻。
得益于团体标准的转正,儿童食品标准才可以更快的落地。遗憾的是,团体性标准不具备强制性要求,对市场终端的规范作用短时期内并不会凸显,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儿童食品依然会令消费者眼花缭乱。随着消费升级及竞争压力的增加,儿童食品的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并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标签的重要性,营销噱头的左右效果将持续下降。
儿童食品"特"在哪里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2周岁以后至未满6周岁的学龄前儿童。这个阶段的生长发育状况也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和成人期发生肥胖的风险。与成人相比,学龄前儿童对各种营养素需要量较高,消化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咀嚼能力仍较差,因此其食物的加工烹调应与成人有一定的差异。我国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面临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的双重挑战,国内外的多项研究发现,学龄儿童的营养素质越高,饮食行为越健康。但在实际生活中,儿童营养素补充呈现不均衡、不规律、不及时的特点,甚至很多父母依然认为"多吃点"是好事,但这种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反而容易造成儿童营养的偏差。
然而市场上的儿童食品多数仍属于营销噱头。以当下火热的儿童乳饮品为例,含乳饮品自然是将蛋白质作为潜在的"标的物",然而有机构对市面上常见的含乳饮料进行了评测,其中蛋白质含量平均值仅为1.11 g/100 g,虽然满足GB/T 21732含乳饮料规定的蛋白质≥1.0的要求,但作为强调"儿童"属性的饮品则没有多少特别之处,反而会有一定的误导作用,减少了蛋白质的摄入。
另一问题则在于"碳水"。评测数据显示,碳水化合物含量平均为12.31 g/100 g,最高的一款碳水化合物含量达到15.7g/100 g。而市面上一瓶普通可乐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0.6 g/100 mL,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的含乳饮料是普通可乐碳水化合物含量的1.6倍。《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关于碳水的解释是: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量可按减法或加法计算获得。减法是以食品总质量为100,减去蛋白质、脂肪、水分、灰分和膳食纤维的质量,称为"可利用碳水化合物";或以食品总质量为100,减去蛋白质、脂肪、水分、灰分的质量,称为"总碳水化合物"。在标签上,上述两者均以"碳水化合物"标示。在实际操作中,碳水常用的是"减法",而膳食纤维则是独立"声称"的成分。所以,碳水过多的问题非常严峻。
因此,儿童食品一定要结合现阶段儿童饮食状况以及特定食品的营养分布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材及配比。像主食化的食品比如面条、含馅米面制品等可以强化蛋白质的含量,作为儿童蛋白摄入的重要辅助;像儿童酱油要严格落实低钠的情况,而不是假借氨基酸的噱头;像果冻等零食则可以强化益生元、益生菌等大众化的健康成分,提升零食的价值。当然,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在做营养"加法"的同时,盐、油、糖的"减法"一定要及时跟上,最好是能够以营养素密度等科学指标进行产品界定,让儿童食品真正的贴近儿童。
作者简介:刘刘球,从事营养保健行业研究,主要方向:政策解读和技术分析研究。
儿童酱油、儿童面条、儿童奶酪……在各大超市,这些标注着“专为儿童定制”的食品,相信您见过不少。有的宣称“无添加、少盐”,有的还标注“含有多种儿童成长必备营养元素”,令人眼花缭乱。
3月17日,由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联合印发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正式公布
为引导广大消费者科学选购儿童食品,在“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之际,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联合发布儿童食品消费提示,向消费者普及和解读儿童食品消费知识,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购、食用儿童食品时要科学、理性、不盲目,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健康的儿童节。
随着“儿童食品”种类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大,家长们在超市购物时,经常容易被带有“儿童”标识的食品包装所吸引。那么,“儿童食品”与成人食品到底有何区别?其售价比普通食品高又是否代表着更有营养且不可代替呢?
在爱孩子这件事上,很多家长都十分舍得花钱。从儿童牛奶到儿童水饺,凡是与“儿童”相关的产品,很多都被家长放入了购物车。这些打着“儿童”旗号的食品,真的更适合孩子的成长发育吗?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