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加工包装机械 > 板栗撬动大产业 脱壳机打破深加工业发展瓶颈
“板栗香,板栗甜,板栗好赚钱……”这已成为地方种植户的顺口溜。近年来,许多地方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深加工业,不断延长板栗加工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将产业打造为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而板栗脱壳机的使用,有效地打破了深加工过程中脱壳这一环节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不费吹灰之力,解决板栗脱壳难题。
板栗原产中国,在我国至少有2500余年的历史。我国板栗资源丰富、品质优良且种植范围广,在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地都有种植。近些年,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健康饮食认知水平的提高,营养丰富、果仁细密、软糯香甜的板栗日趋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爱。
现如今,许多地方立足资源优势,将板栗作为主打产业,将其打造为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据悉,禄劝县2019年板栗总产量2.3万吨,总产值达2.3亿元。还有望谟县共种植板栗超过26万亩,覆盖带动全县1.8万户7.56万人增收,其中贫困户约6000户2万余人。再如,隆林全县板栗种植规模已达12.6万亩,年产值超5000万元等。
目前板栗已成为地方许多农户增收致富的“摇钱树”。为了进一步提升板栗的附加值,增加农户的收入,大力引进板栗加工企业,加大板栗产品科研力度,拓宽产业领域,拉伸深加工产业链条,提质增效,促进板栗产业提档升级等已成地方拓宽农户增收的重要途径。
不难发现,市面上除了常见的糖炒板栗初加工品之外,还有诸如冻干板栗仁、即食板栗、板栗罐头、板栗糕点、板栗酒、板栗奶等丰富多样的板栗深加工产品,也为市场消费者带来多样化味蕾体验。
板栗深加工产品固然美味,但对于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脱壳环节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像糖炒板栗,所用的原料无需脱壳,大多数深加工产品少不了脱壳工序。都说板栗去壳难,确实如此。笔者就曾徒手剥板栗,用时长,且方法不对,无法得到完整的板栗仁。
据说,目前一些加工厂板栗去壳仍然依靠人工脱壳为主,有经验的工人剥壳速度快、效率高,但是也存在品质不稳定和卫生以及划破手等问题,如脱壳后的板栗仁不美观、不完整等。无疑板栗手工脱壳费时费力,劳动成本高,品质不稳定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板栗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而今市场上已研制出专门用于板栗脱壳的设备——板栗脱壳机,有力地突破了板栗脱壳难的瓶颈,实现板栗手工脱壳到自动化、机械化升级转换。据了解,板栗脱壳机剥壳准确度高、速度快、效率高,效率是熟练工手剥板栗的12-16倍,每小时脱壳超过200公斤。此外,该机脱粒率、清选率达到98%以上,板栗仁破损小、完整度高、美观又光滑。
随着消费升级,高品质的板栗深加工产品将更受市场欢迎。这也倒逼板栗加工企业在品质上不断发力,推动产业升级换挡,加之在劳动力红利逐渐减弱,劳动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下,板栗脱壳这一环节,机器脱壳势必会取代手工操作,不但提效保质,帮助企业减少劳动成本,而且有利于推动板栗加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助力产业做大做强。
文章链接:食品机械设备网
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消化吸收,并增强机体免疫力。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益生菌逐渐成为功能性食品、保健品以及日常膳食补充的重要成分。益生菌不仅适用于成年人,也广泛应用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群体中。
亚叶酸钙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衍生物,在人体健康和食品营养补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叶酸的稳定钙盐形式,易于人体吸收,还在孕妇保健、心血管健康以及功能性食品开发中有着广泛应用。亚叶酸钙的出现,为科学补充叶酸提供了更高效、更安全的途径。
在现代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领域,植物提取物因其天然、安全和多功能性受到广泛关注。红车轴提取物作为一种从红车轴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活性成分,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逐渐成为健康产业的重要原料。红车轴提取物不仅在传统药用领域有应用,也广泛用于现代保健食品和营养补充剂中。
在现代营养学和健康食品领域,食用菌类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金针菇粉作为由新鲜金针菇通过烘干、粉碎等工艺制成的食品原料,保留了金针菇的天然营养成分,同时在食用和保存方面更加便捷。金针菇粉的出现,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和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现代健康食品市场中,天然果粉因其便捷性和营养价值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山竹粉作为以山竹果实为原料制成的果粉产品,凭借独特的营养成分和口感优势,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山竹粉不仅保留了新鲜山竹的风味,还具备更长的储存期和多样的应用方式。
在果蔬加工与储运过程中,如何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始终是行业关注的重点。冷冻果蔬真空包装机作为一种先进的包装设备,凭借真空密封技术和冷冻保鲜方式的结合,为果蔬的长时间保存和远距离运输提供了理想解决方案。冷冻果蔬真空包装机的应用,不仅保障了产品的品质,也推动了果蔬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