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
    求购
  • 买家
    客服
  • 卖家
    客服
  • 反馈
  • 顶部
  • 资讯 > 编辑推荐 > 标准与时俱进,行业焦点囊括其中

    2020-10-22 来源:食品加工包装在线 作者:刘刘球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2020年第7号公告,共发布42项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包括22项添加剂标准(含2项香精标准及4项修改单)、10项营养强化剂标准、2项微生物检验标准、5项成分测定标准、2项毒理学试验标准及1项生产经营标准。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2020年第7号公告,共发布42项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包括22项添加剂标准(含2项香精标准及4项修改单)、10项营养强化剂标准、2项微生物检验标准、5项成分测定标准、2项毒理学试验标准及1项生产经营标准。

           为了贯彻民以食为天的理念,确保消费者的饮食安全,相关的国家标准部门每年都会根据制定进度适时的发布成型的相关标准,使生产者的生产活动及相关部门的执法活动有据可依。

           标准与时俱进

           与以往相比,本次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颇为引人注目,主要原因在于清单中包含了一项涉及当下热议话题的标准:GB4789.29-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正是导致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的元凶,此时发布的诸多相关安全标准着实蹭了一把热度,但这也反映出国家相关机构在切实履行着"服务者"的角色。

           针对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的检验,我国现行的标准是2003年发布的GB/T4789.29《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早在1999年,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就被划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的一个病原型,而在细菌分类系统上并无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菌名,因此在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征求意见稿)》中,将该菌进行了正式更名。与旧标准相比,新标准优化了检测用的培养基,降低因没有特异菌落特征,导致检出率低的问题。同时新增了生化鉴定试剂盒和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鉴定的方法,提高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的检测速度及精度。

           商业产品中出现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污染的情况比较少见,原料采收及储存质量的提升、原料的稀释、检验标准的老旧等都使得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污染较少出现,即便有些许的污染,其产生的毒性物质米酵菌酸也会在加工过程中被清除或稀释,在可控范围内不会对消费者带来不利影响。标准的及时发布可以强化相关产品的检验程序,确保商业产品的安全性,杜绝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米酵菌酸中毒的致死率高达40%以上,如果遇上高产毒菌株,则致死率会大幅提升,比如近期的"酸汤子"事件的致死率就高达90%以上。如此高的致死率足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该事件的发生更多的是出现在家庭作坊,研发简易便携的家用检测试剂条在今后或许将更具发展空间。

           维生素B12大有看头

           维生素B12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一种维生素,通常人体不会缺乏这种维生素,即便缺乏了也要3-5年的时间才能出现缺乏症状,比如走路畸形、记忆力丧失、幻想症、眼疾、贫血、精神紧张等。况且人体将储存的维生素B12消耗殆尽还需要2-3年的时间。但营养不均或消化不良则极易引起维生素B12的缺乏,由于维生素B12仅存在于牛奶、肉类、鸡蛋等动物食品中,素食人群往往也容易缺乏维生素B12。因此,GB14880中也将维生素B12列为营养强化剂,用于儿童乳粉、固体饮料等七种食品类别中。

           很多人知道维生素B12,但却并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维生素B12又叫钴胺素,是一种含有3价钴的多环系化合物,4个还原的吡咯环连在一起成为1个咕啉大环,也是唯一含金属元素的维生素。它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四种形式: 氰 钴胺、羟钴胺、腺苷钴胺和甲钴胺,其中 氰 钴胺和羟钴胺是GB14880中规定的维生素B12的化合物来源,而甲钴胺被用作营养神经的药物,腺苷钴胺则通常被用作生化试剂。此次发布的食品安全标准覆盖了食品中使用的 氰 钴胺和羟钴胺两种物质,分别是GB1903.43-2020 氰 钴胺和GB1903.44-2020羟钴胺。

            氰 钴胺是目前食品行业最为常见的维生素B12形式,它在体内转化为甲钴胺和腺苷钴胺后起效,稳定性较高,虽然其要经过转化才能利用,但其吸收速度非常快,进而使得整体效应不亚于其他三种形式;羟钴胺在人体的代谢速率较慢,被称为长效钴胺素,也因此可以在机体的局部达到较高的浓度,比如眼部。现在有很多维生素B12的滴眼药,就是为了缩短维生素B12进入眼部的途径。实际上,如果口服羟钴胺也可以达到相同的作用,并且效果会更持久。但由于羟钴胺跟 氰 钴胺一样不具有直接的生物活性,其也需要经过转化才能发挥作用,在更注重营养安全及效果的产品中则更青睐于 氰 钴胺。同时,羟钴胺在国内较为少见,目前在售食品中无一例外的都采用 氰 钴胺作为维生素B12来源。标准的指引作用能够促进维生素B12产业的深度发展,尤其是在涉猎较少的羟钴胺行业将形成涟漪效应。

           作者:刘刘球

           刘刘球,从事营养保健行业研究,主要方向:政策解读和技术分析研究。

    相关阅读
    会说话的包装——天然色素如何改变食品安全格局?

    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今天,消费者不仅希望食品本身健康,还渴望通过更直观的方式了解其新鲜程度。传统的食品包装只能被动保护产品,而智能包装的出现,让包装从“沉默的容器”变成了“会说话的管家”。

    2025-11-07
    剖析新食品原料组织培养物的应用优势

    随着人们健康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一些具有潜在养生功能的原料逐渐走到大众的视线,这些原料不乏应用历史久远的药材,也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属性的物质,还有一些属于“舶来品”,他们对于消费者而言都有一个统一的标签:健康。

    2025-11-07
    植物肉幕后英雄,大豆分离蛋白一路升级成顶流

    在植物蛋白资源开发与食品工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 SPI)凭借其高纯度、全营养、多功能的特性,已成为食品领域替代动物蛋白的核心品种。作为经过深度加工的大豆蛋白制品,它不仅破解了传统植物蛋白利用率低的难题,更在肉制品改良、功能食品研发等领域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

    2025-11-07
    食品标签透明化,让消费者选择更简单

    食品标签是指预包装食品容器上的文字,图形,符号,以及一切说明物。食品标签应当是食品真实属性的反映,既给消费者提供决策的依据,也提供了消费者维护权益的途径。随着监管措施的不断优化,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食品标签逐渐向透明化转变,消费者费时费力“学习标签”的过程正在逐渐减少。

    2025-11-07
    基因组学重塑食品微生物研究新格局

    食品微生物,作为食品工业和人类健康的重要参与者,其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从发酵食品的酿造到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微生物的作用无处不在。食品微生物与健康息息相关,其种类繁多,既包括有益于食品生产的菌种,如乳酸菌等,也包括可能引发食源性疾病的有害菌种,如沙门氏菌等。

    2025-11-07
    谷朊粉:藏在面包与素食里的优质蛋白源

    谷朊粉,学名小麦面筋蛋白,本质是从小麦中提取出来的天然蛋白质复合物。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面粉去掉淀粉后的精华”,普通小麦粉中约含70%淀粉、10%-14%蛋白质,而谷朊粉通过物理分离技术去除了淀粉、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使蛋白质含量飙升至80%以上(干基计算),成为目前食品工业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天然植物蛋白原料之一。

    2025-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