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编辑推荐 > 益生菌的"生"与"死"
功能食品领域从不缺乏标新立异的产品,其推陈出新的速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的火热程度,但其功能基本都有特定的针对人群,能做到"老少通吃"的产品更是少之又少,在老少皆宜的功能食品中,益生菌已成为不折不扣的消费时尚。据报道,全球益生菌市场的增长率稳定在10%-15%,我国在该领域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其增长率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成为极具潜力的益生菌市场之一。
现如今,消费者对益生菌并不陌生,它是定殖于人体肠道内的一类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其在代谢过程中能够调节宿主黏膜与系统免疫功能,发挥内在的健康调节功能。因为肠道的特殊环境以及药物的频繁使用,肠道中的菌群平衡时常被打破,进而导致人体出现肠道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相关疾病,特别是婴幼儿时期,肠道菌群的完善度与免疫力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通过外源性补充益生菌能够加快肠道菌群平衡的建立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在益生菌产品中,除了菌种类别,活菌数量是一个主要的衡量指标,益生菌保健食品甚至要进行功能试验,这就要求产品要保证足够的活菌数量来发挥作用,再加上概念营销的助推,活菌数量成为左右消费者选择的关键因素。不可否认,活菌的数量与肠道菌群的平衡度存在直接相关性,活菌越多越容易建立菌群平衡,但人体是个十分负责的代谢体系,益生菌有相当一部分会在消化途中成为死菌,这就引起了一部分"理性"的消费者的疑问,死菌还有用么?
谈到死菌有没有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益生菌提高免疫力的机制,其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
1、产生具有抗菌作用的代谢产物;
2、竞争营养物质与定殖点;
3、促进肠道蠕动,维护肠道粘膜环境,刺激细胞防御机制,抵御致病菌入侵。研究指出,细菌死亡溶解后释放的细菌素、短链脂肪酸、酶类、多肽类及有机酸等,也能够对宿主产生有益影响,同样具有杀菌和增值肠道菌群的作用,也就是说,死菌与活菌的主要差异在于活菌具有作用的持续性,而死菌要发挥作用则需要更大的量。有试验表明,日食灭活乳酸球菌200毫克,2周后肠道双歧杆菌增加一倍,而有害的魏氏梭菌接近消失,大便中短链脂肪酸增加,PH下降,氨、吲哚等有毒成分明显降低。同时,食用乳酸球菌死灭细胞还可以预防和减轻花粉症,螨虫、食物因素引起的过敏症等。
死菌同样有益人体健康,并且还具有活菌所欠缺的优势。总所周知,活菌要进行新陈代谢,所以可能会产生腹胀和肠胀气、益生菌相关易位、菌血症、真菌血症和抗生素耐药基因传递等问题,而死菌则不会产生同样的问题。在乳糖酶缺乏症、过敏性鼻炎、急性胃肠炎等问题上,活菌和死菌具有相似的临床治疗效果,而在抵抗黄曲霉毒素方面,死菌要优于活菌。另外,临床上对益生菌的有效研究和证据还远远不足,在自身安全性上,死菌也要更加安全。
针对死菌的功能特性,后生素概念成为益生菌发展的新方向,后生素是益生菌发酵后产生的混合代谢产物,主要是通过代谢产物对机体的调节发挥作用,特别适宜婴幼儿等安全系数要求较高的产品。总之,对益生菌来说,活菌与死菌都具有优异的功能性,都是益生菌功能应用的重要载体。
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今天,消费者不仅希望食品本身健康,还渴望通过更直观的方式了解其新鲜程度。传统的食品包装只能被动保护产品,而智能包装的出现,让包装从“沉默的容器”变成了“会说话的管家”。
随着人们健康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一些具有潜在养生功能的原料逐渐走到大众的视线,这些原料不乏应用历史久远的药材,也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属性的物质,还有一些属于“舶来品”,他们对于消费者而言都有一个统一的标签:健康。
在植物蛋白资源开发与食品工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 SPI)凭借其高纯度、全营养、多功能的特性,已成为食品领域替代动物蛋白的核心品种。作为经过深度加工的大豆蛋白制品,它不仅破解了传统植物蛋白利用率低的难题,更在肉制品改良、功能食品研发等领域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
食品标签是指预包装食品容器上的文字,图形,符号,以及一切说明物。食品标签应当是食品真实属性的反映,既给消费者提供决策的依据,也提供了消费者维护权益的途径。随着监管措施的不断优化,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食品标签逐渐向透明化转变,消费者费时费力“学习标签”的过程正在逐渐减少。
食品微生物,作为食品工业和人类健康的重要参与者,其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从发酵食品的酿造到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微生物的作用无处不在。食品微生物与健康息息相关,其种类繁多,既包括有益于食品生产的菌种,如乳酸菌等,也包括可能引发食源性疾病的有害菌种,如沙门氏菌等。
谷朊粉,学名小麦面筋蛋白,本质是从小麦中提取出来的天然蛋白质复合物。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面粉去掉淀粉后的精华”,普通小麦粉中约含70%淀粉、10%-14%蛋白质,而谷朊粉通过物理分离技术去除了淀粉、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使蛋白质含量飙升至80%以上(干基计算),成为目前食品工业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天然植物蛋白原料之一。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