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市场动态 > 我国粮食年产量比70年前增加1万多亿斤
9月23日,秋分,是“中国农民丰收节”。
全国秋粮已陆续开始收获,今年秋粮生产形势总体较好,除局部遭受旱涝灾害外,大部地区作物长势好、呈增产趋势,再加上夏粮、早稻已丰收到手,如果后期不发生寒露风、台风等大的自然灾害,又将是一个丰收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由供给全面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
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为2263.6亿斤,1962年稳定在3000亿斤以上,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超过6000亿斤。此后一路攀升,到1996年首次突破10000亿斤大关,2012年迈上12000亿斤台阶,201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157.8亿斤,比新中国成立初增加了1万多亿斤。
1949年,我国粮食平均亩产仅为68.6公斤,1965年稳定在100公斤以上,1982年突破200公斤,1998年突破300公斤,到2018年达到374.7公斤,比新中国成立初增加4倍多。194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09公斤,2018年增加到470多公斤,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人介绍,在同期人口增加一倍多的情况下,人均粮食占有量比新中国成立初翻了一番多,十分不易。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技术推广能力不断增强,2018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8.3%。
“农业育种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了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成功培育出数千个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种新组合,实现多次大规模更新换代,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我国组织开展农科教大协作、大攻关,农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应用。”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人说,科学施肥、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绿色防控等技术大面积推广,水肥药利用率明显提高,病虫草害损失率大幅降低,有力促进了增产增效。
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38.8%和37.8%。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措施,有组织开展的农田建设等相关活动主要集中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988年国务院设立“国家土地开发建设基金”,统筹实施大面积、跨区域、整建制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9639.5亿元。如今,全国已建成6.4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一半农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从零起步。1949年农用拖拉机总动力7.35万千瓦,联合收割机仅13台。到2018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千瓦左右,拖拉机总数达到2238.66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70万台,联合收割机总数达到205.92万台。
“而今,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8%,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人表示。
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消化吸收,并增强机体免疫力。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益生菌逐渐成为功能性食品、保健品以及日常膳食补充的重要成分。益生菌不仅适用于成年人,也广泛应用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群体中。
亚叶酸钙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衍生物,在人体健康和食品营养补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叶酸的稳定钙盐形式,易于人体吸收,还在孕妇保健、心血管健康以及功能性食品开发中有着广泛应用。亚叶酸钙的出现,为科学补充叶酸提供了更高效、更安全的途径。
在现代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领域,植物提取物因其天然、安全和多功能性受到广泛关注。红车轴提取物作为一种从红车轴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活性成分,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逐渐成为健康产业的重要原料。红车轴提取物不仅在传统药用领域有应用,也广泛用于现代保健食品和营养补充剂中。
在现代营养学和健康食品领域,食用菌类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金针菇粉作为由新鲜金针菇通过烘干、粉碎等工艺制成的食品原料,保留了金针菇的天然营养成分,同时在食用和保存方面更加便捷。金针菇粉的出现,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和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现代健康食品市场中,天然果粉因其便捷性和营养价值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山竹粉作为以山竹果实为原料制成的果粉产品,凭借独特的营养成分和口感优势,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山竹粉不仅保留了新鲜山竹的风味,还具备更长的储存期和多样的应用方式。
在果蔬加工与储运过程中,如何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始终是行业关注的重点。冷冻果蔬真空包装机作为一种先进的包装设备,凭借真空密封技术和冷冻保鲜方式的结合,为果蔬的长时间保存和远距离运输提供了理想解决方案。冷冻果蔬真空包装机的应用,不仅保障了产品的品质,也推动了果蔬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