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9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一批保健食品批准信息,林蛙油赫然在列。林蛙油是雌蛙怀卵成熟期的输卵管,通常认为取自东北地区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也称东北林蛙,在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也有分布。东北林蛙药用历史悠久,在明清时期林蛙油药材就已成为名贵滋补珍品,更被誉为"八珍之首",并作为"上等宫廷贡品"供达官贵人享用,具有补肾益精、润肺养阴的功效。
林蛙油的价值
林蛙油的营养价值存在个体差异,但总体具有一致性。研究指出,林蛙油干品含蛋白质69%,水分16%,脂肪4%,糖类10%,其他成分约为1%。林蛙油中还含有磷脂、18种氨基酸、复合多肽等活性因子,磷脂具有细胞增殖、活化细胞的作用,氨基酸和多肽容易被人体吸收,提高利用效率。在活性因子中还存在一种甾体激素类物质,主要有雌二醇、睾酮以及孕酮三种激素,属于生理作用较强的性激素,具有显著的滋阴强肾,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林蛙资源短缺
林蛙是陆水两栖野生动物,以森林害虫为食,一只林蛙一年能捕食害虫3万多只。林蛙还是森林环境变化的指示性物种,其对森林环境的淡水、空气质量变化反应非常敏感,人们可以根据林蛙的生存状态和分布状况,对自然环境指标进行监测。另外,林蛙也是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20世纪末世界经济的崛起,林蛙的需求量增长迅猛、供不应求,其野生资源迅速下降,几乎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据2004年调查显示,林蛙可栖息的320万公顷林地中,种群密度为每公顷29只,林蛙的种群数量为9300万只;而2007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林蛙的种群密度已经下降到每公顷10只,种群数量不到3000万只,比2004年下降了67%,栖息面积也大幅缩减,现已成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造成林蛙资源短缺的原因有三点:1、林蛙油是传统药材,其药用价值得到认可,药用需求很大;2、20世界末国内保健品发展突飞猛进,对于林蛙油的需求与日俱增;3、林蛙在当地具有食用习惯,其肉质鲜美,也是很好的滋补品,其农产品的消耗量巨大。
林蛙油开发不畅
林蛙的经济效益带动了人工养殖的繁盛,近些年,林蛙的人工养殖范围和规模逐步扩大,但依然是供不应求的状态,进而导致林蛙油的价格居高不下,这也是林蛙油开发不畅的首要原因。政策是引导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关于林蛙的政策和标准较为模糊,虽然在当地有食用习惯,但没有正式的明文规定做依据,且林蛙属于保护物种,而林蛙油又具有性别指向,其来源较为敏感,这就导致企业在林蛙及林蛙油的开发上踌躇不前,目前含有林蛙油的国产保健食品仅有30款左右,最近批准的林蛙油保健品的审批时间也长达5年。
林蛙油的畸形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市场的供不应求,因此,林蛙油的价值发挥亟待有效的政策指引,人工繁殖使首要解决的问题,规范、有效的引导规模的扩大,从根本上保证林蛙油开发的基础。其次要梳理相关的政策和标准,使开发者有理有据,从而增强产业的上下游衔接力度,促进林蛙产业的良性发展。
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消化吸收,并增强机体免疫力。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益生菌逐渐成为功能性食品、保健品以及日常膳食补充的重要成分。益生菌不仅适用于成年人,也广泛应用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群体中。
亚叶酸钙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衍生物,在人体健康和食品营养补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叶酸的稳定钙盐形式,易于人体吸收,还在孕妇保健、心血管健康以及功能性食品开发中有着广泛应用。亚叶酸钙的出现,为科学补充叶酸提供了更高效、更安全的途径。
在现代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领域,植物提取物因其天然、安全和多功能性受到广泛关注。红车轴提取物作为一种从红车轴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活性成分,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逐渐成为健康产业的重要原料。红车轴提取物不仅在传统药用领域有应用,也广泛用于现代保健食品和营养补充剂中。
在现代营养学和健康食品领域,食用菌类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金针菇粉作为由新鲜金针菇通过烘干、粉碎等工艺制成的食品原料,保留了金针菇的天然营养成分,同时在食用和保存方面更加便捷。金针菇粉的出现,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和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现代健康食品市场中,天然果粉因其便捷性和营养价值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山竹粉作为以山竹果实为原料制成的果粉产品,凭借独特的营养成分和口感优势,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山竹粉不仅保留了新鲜山竹的风味,还具备更长的储存期和多样的应用方式。
在果蔬加工与储运过程中,如何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始终是行业关注的重点。冷冻果蔬真空包装机作为一种先进的包装设备,凭借真空密封技术和冷冻保鲜方式的结合,为果蔬的长时间保存和远距离运输提供了理想解决方案。冷冻果蔬真空包装机的应用,不仅保障了产品的品质,也推动了果蔬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