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营养保健品 > 肝 脏转氨酶超标100多倍 竟是误食毒蘑菇所致
“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这首歌非常耳熟能详,欢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但是唱唱就行了,至于蘑菇还是别采了!
连日来,雨水增多、气温升高,中国南方地区进入梅雨季,各类野生蘑菇繁殖旺盛,市民误食野生毒蘑菇的病例在各大医院时有发生。7月上旬,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症肝病科收治来一例因误食毒蘑菇出现重症肝病的患者,多亏医护人员救治及时,使患者转危为安。
据重症肝病科主任王介非透露,6月30日,患者章女士(化名)在发现自家附近小树林蘑菇长势喜人,且外观与市面上的香菇类似,于是采摘后烹调食用。第二天,章女士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在外院给予对症治疗,症状有所缓解,章女士觉得并无大碍,并没有做进一步治疗,谁知中毒症状又卷土重来。7月5日章女士已经出现了意识恍惚,于是被转至公卫中心重症肝病科。入院后,章女士的转氨酶数值已高达5000+U/L,B超也提示肝 脏有轻度弥漫性病变。王介非指出,普通人肝功能正常值是40U/L以下,章女士超了100倍,这是典型的肝衰竭症状,说明肝细胞损伤很严重,是由食用毒蘑菇引起的肝衰竭。
如果章女士体内的毒素不能及时清除,很可能危及生命,经过保肝降酶、抗感染、抗病毒、营养支持等综合内科治疗,目前章女士病情稳定,身体正在恢复中。
王介非提醒,蘑菇是否有毒,现实中很难辨别,专业人士都需要借助设备才能分清,所以避免误食毒菌中毒,办法就是不要轻易采摘与尝试不认识的蘑菇,更不要偏听偏信他人的经验之谈。如果进食蘑菇后感觉身体不适,应该及时到医院诊治,越早得到专业化治疗可以及早地控制病情的严重程度,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此外,由于肝 脏损害型中毒发病过程可分为潜伏期、肠胃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和恢复期,此类患者往往进入假愈期后会忽视治疗使病情反复,需坚持治疗方能尽早痊愈。
科普小链接:
毒蘑菇的识别误区:
误区一:颜色艳丽的蘑菇才有毒。
目前民间普遍认为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事实上,根据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不能“以貌取菇”。
误区二:松树底下的蘑菇没有毒。
有人说,长在阴暗、潮湿地方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但白毒伞等一些有毒种类就是生长在干净整洁的松林中,因此不能简单判断。
误区三:毒蘑菇往往有鳞片、粘液。
在一些人看来,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然而,有一些有毒蘑菇具有高级“伪装术”,如亚稀褶黑菇表面光滑,没有鳞片和粘液,菌杆上也没有菌托和菌环。一旦误食以后,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
误区四:蘑菇生虫就没毒。
很多人坚信,生蛆、生虫的蘑菇没有毒,因为虫子吃了毒蘑菇都没有死。实际上许多剧毒的蘑菇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有一些对蚊虫、果蝇无害的蘑菇,却对人有致命伤害。例如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但人类吃了就会中毒。
误区五:毒蘑菇遇银器会变色。
民间流传着将蘑菇跟银器、大蒜、大米或灯芯草一起煮,可致银器变色;毒蘑菇经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后可去毒。实际上,这个鉴别方式毫无科学依据,大蒜并不能起到解毒作用,银器等也不会在与毒蘑菇同煮时变色。
在追求天然、健康生活方式的今天,植物提取物因其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和潜在的健康益处而备受瞩目。其中,源自中国特有珍稀树种——青钱柳的青钱柳叶提取物,凭借其独特的成分组合和显著的生理调节功能,正逐渐成为健康食品和功能性原料领域的新星。
近年来,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迅速从高科技概念演变为推动各行业创新的实用工具。从医疗、金融到制造业,这些技术正不断颠覆传统模式,使流程更加高效、精准和数据驱动。作为融合了科学与艺术的产业,食品行业同样也正被AI深刻改变。
棉籽蛋白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品质良好的植物蛋白资源,主要成分是球蛋白,其次是谷蛋白。其氨基酸组成除蛋氨酸含量稍低外,其余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达到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标准。
鼠尾草是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叶子形状类似鼠尾而得名。其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目前在北美洲、欧洲、中国等地均有栽培。实际上,鼠尾草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用植物,古埃及人用鼠尾草来治疗不孕症,中古世纪的欧洲普遍冲泡鼠尾草茶来保健,所以希腊、罗马人又称其为“神圣的药草”。
柠檬苦素(Limonin)作为柑橘类水果中典型的四环三萜类次生代谢产物,其化学结构特征、生物合成路径、生物活性机制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已形成系统性进展。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矿质元素,为人体提供营养,并具有解毒和抗氧化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正常生长代谢的重要元素。硒在人体无法长期贮存,也无法合成,人体必须从膳食中不断获得硒元素来供机体需要。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