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市场动态 > 亚热带稻田施用生物质炭减排甲烷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稻田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其中甲烷(CH4)排放对稻田总温室效应贡献在75%以上。稻田排放的CH4占到全球CH4排放的12%,减少稻田CH4排放对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质炭是有机材料在少氧或无氧条件下裂解产生的一类含碳量高、疏松多孔的物质。生物质炭在农田上的施用具有增加土壤碳固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作物产量的效果。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土壤生态与环境课题组基于前期研究发现,双季稻田一次性施用生物质炭,能够显著增加稻田碳储量,且在四年内持续降低稻田CH4累积排放达20-51%,并小幅增加水稻产量。然而有关生物质炭降低CH4排放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机制却不清楚。
为阐明生物质炭降低CH4的物理化学机制,课题组研究人员通过构建基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CH4排放生物物理模型模块,并将之与水氮管理模型(WNMM)相结合,较好地模拟了施用生物质炭下稻田CH4排放及环境因子动态。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施用改善了土壤通气性,提高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从而降低了甲烷排放。
针对生物质炭降低CH4排放的微生物学机制是否会随生物质炭的老化而出现改变这一科学问题,课题组研究人员连续监测了生物质炭施用后4年土壤产甲烷菌和甲烷菌丰度的变化。研究发现,与不施生物质炭的对照处理相比,生物质炭施用年,由于生物质炭本身的无机氮和可溶性有机碳的输入,土壤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丰度均显著增加,但产甲烷菌/甲烷氧化菌丰度比值下降;生物质炭施用后的第2-4年,生物质炭处理额外增加的无机氮和可溶性有机碳已耗竭,土壤产甲烷菌丰度显著下降,甲烷氧化菌丰度变化不显著,而产甲烷菌/甲烷氧化菌丰度比值仍下降。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也随生物质炭施用出现了显著变化。该研究表明生物质炭的老化显著改变土壤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丰度及其群落组成,长期试验表明生物质炭施用减排稻田CH4的微生物机制主要是因为生物质炭施用后甲烷氧化菌相较于产甲烷菌其活性未受到抑制,从而使得产甲烷菌/甲烷氧化菌丰度比值下降。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为稻田施用生物质炭来进行固碳减排提供了科学依据。
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行业生产中为改善食品的颜色、香气、味道,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一类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根据用途分类,包括食用色素、营养强化剂、防腐剂、调味剂、增稠剂等。
运动性疲劳是指人体脑力和体力持续活动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表现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过度疲劳可能会导致内分泌紊乱、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者危及生命健康。机体产生疲劳的机制目前的解释主要为能量物质水平降低、代谢产物的累积、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Ca2+代谢紊乱等。
当顶层出手的时候,“减肥”就不再是停留在嘴上的话题了,而是要切实的落到实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率将攀升至70.5%,儿童群体也将突破31.8%。“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方案的提出,将“减肥”这个私人话题正式升到了社会层面,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战略体现。
甘薯,又称红薯、甜薯、白薯、朱薯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其块根富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粗纤维、多酚、黄酮、维生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和矿物质等,是公认的高营养价值、高性价比的食物。
电解质水作为一种新兴的饮品,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它在运动、高温、疾病等场景下,为人们提供了补充电解质和水分的便捷方式。然而,市场上电解质水产品众多,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在选择时往往感到困惑。本期,我们将从相关标准的角度,深入探讨电解质水的定义、分类、营养成分、标签标识等方面,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和选择电解质水。
说到月见草油,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保健品柜台里那些金灿灿的胶囊,其实它是以食材身份登上人类餐桌的。近年来,食品科学家们重新发现了它的食用价值——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世界功能食品大会上,月见草油被评为“最 具开发潜力的新型食用油”。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