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市场动态 > 揭秘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前世今生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近日,第三届中国国际水稻论坛在海南三亚召开。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表示,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兼具配组自由度高和育性稳定的优点,将成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方向。
从1973年到现在,杂交水稻技术已经经历了三次变革,也为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第三代杂交水稻究竟运用了哪些科学技术?和前两代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呢?
对于第三代杂交水稻,很多人可能会感觉比较陌生,但如果提到海水稻,相信不少人会非常熟悉。最近,有消息说,海水稻将要嫁接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完成新一轮的技术飞跃。意思就是海水稻将会利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种得更好。
了解海水稻的人都知道,海水稻的杂交繁育是一种常规育种,是经过了40多年的研究和杂交实验,最终形成的水稻品种。然而,运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以后,海水稻品种的育种时间能够大大缩短,当然,其中要用到的技术理论也有了质的变化。
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是2011年由袁隆平院士领衔开始启动研究的,所用到的技术工具是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也就是分子生物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的魅力就在于可以把DNA的序列进行随意组合,从而让植物呈现出母体的优点。举个例子,如果想让海水稻具有传统耐盐碱稻的抗盐碱性,又具有普通水稻的好口感,按照以前的方式,需要不厌其烦地进行杂交实验,什么时候杂交出合适的品种,什么时候才算成功。但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可以通过DNA的重新排列组合,让杂交过程中的两个优点直接显现出来。
其实,从1973年开始,我国水稻杂交育种技术已经经历了三个时代。代杂交稻是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三系法杂交稻,用这种方法培育出来的水稻品种,培育起来非常稳定,但杂交的搭配受局限大,而且操作起来麻烦又缓慢。1995年,以光温敏核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两系法杂交稻开始推广,这种水稻育种技术克服了杂交搭配的局限性,可以配组自由,而且优良组合的机率也比较高。不过,第二代水稻水稻育种技术也有缺点:受气候、气温影响大,遇到异常天气,这种育种方式往往会失败。
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分子生物技术的帮助下,不仅能保持代技术的稳定性,以及第二代技术的自由搭配,还能抵抗气候原因导致的制种失败。
2017年9月,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已经通过“身份验证”。成为很多人眼里最为理想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式。目前,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培育出的双季晚稻,亩产已经超过1000公斤,而且水稻质量也引得大家纷纷点赞,怪不得袁隆平院士会觉得,它才是水稻杂交育种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前,围绕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相关研究正在陆续进行。而未来,越来越多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也会不停更迭。比如,第四代杂交水稻——C4型杂交稻预计将在2022年研究成功,而第五代一系法杂交水稻则预计会在2050年左右研制成功。可以预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必将为全球水稻种植带来巨大改变。
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消化吸收,并增强机体免疫力。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益生菌逐渐成为功能性食品、保健品以及日常膳食补充的重要成分。益生菌不仅适用于成年人,也广泛应用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群体中。
亚叶酸钙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衍生物,在人体健康和食品营养补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叶酸的稳定钙盐形式,易于人体吸收,还在孕妇保健、心血管健康以及功能性食品开发中有着广泛应用。亚叶酸钙的出现,为科学补充叶酸提供了更高效、更安全的途径。
在现代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领域,植物提取物因其天然、安全和多功能性受到广泛关注。红车轴提取物作为一种从红车轴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活性成分,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逐渐成为健康产业的重要原料。红车轴提取物不仅在传统药用领域有应用,也广泛用于现代保健食品和营养补充剂中。
在现代营养学和健康食品领域,食用菌类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金针菇粉作为由新鲜金针菇通过烘干、粉碎等工艺制成的食品原料,保留了金针菇的天然营养成分,同时在食用和保存方面更加便捷。金针菇粉的出现,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和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现代健康食品市场中,天然果粉因其便捷性和营养价值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山竹粉作为以山竹果实为原料制成的果粉产品,凭借独特的营养成分和口感优势,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山竹粉不仅保留了新鲜山竹的风味,还具备更长的储存期和多样的应用方式。
在果蔬加工与储运过程中,如何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始终是行业关注的重点。冷冻果蔬真空包装机作为一种先进的包装设备,凭借真空密封技术和冷冻保鲜方式的结合,为果蔬的长时间保存和远距离运输提供了理想解决方案。冷冻果蔬真空包装机的应用,不仅保障了产品的品质,也推动了果蔬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