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热点资讯 > 网红食品需严守安全线
近来,网红食品大行其道。为了买到一杯奶茶、一块蛋糕,人们愿意花上几个小时排队,甚至出高价从“黄牛”手中拿货,拿到美食后,再拍照上传到社交平台“打卡”……这已经成为时下许多年轻人的饮食新时尚。
在互联网时代,食品营销方式正在发生巨变,销售渠道也更加多样。网红食品的共性是对“流量”的娴熟驾驭。借力人际传播和社交媒体,许多网红食品凭借新奇的概念和独特的形式,被贴上“高颜值”“文艺范儿”“小清新”的标签,受到众多年轻消费者的追捧。
网红食品走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不断变化的新消费需求,但必须注意的是,部分商家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无视食品安全问题,一些网红食品借助网络平台隐蔽销售,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从网红饮料“XX潮饮”被查处,到热卖的“XXX”开心果产品被查出霉菌超标,再到网红餐饮店“一笼小确幸”发生食品中毒事件,频发的网红食品质量问题,令人心忧。
对于网红食品来说,食品安全“红线”是其生存之本、发展之源。只有严守这条“红线”,网红食品才能破除“来去匆匆”“昙花一现”的魔咒,获得长远的发展。
如何让网红食品“红”得健康、“红”得长久?各方需形成合力。《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实施,走出了规范网络餐饮服务经营行为、保证餐饮食品安全的关键一步。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网红食品的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警惕某些“黑作坊”摇身变为“网红明星”,切实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同时,商家也要严守职业道德,真正认识到质量才是长久经营之道,从源头把好关、守好门,让消费者对网红食品始于颜值,俏于口味,最终立足质量。对消费者来说,要擦亮眼睛,理性消费,不盲目跟风,保持自控力、辨别力和判断力。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守安全“红线”,让网红食品成为“真金”而非“镀金”,才是正道。
磷脂酰丝氨酸(PS)作为能辅助认知健康的原料,不仅能解决银发群体的核心痛点,更成为布局银发食品赛道的关键抓手。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食品保鲜技术也不断发展。传统的食品保鲜方法,如冷藏、冷冻、防腐剂等,虽然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食品品质下降、化学残留等问题。因此,开发新型的食品保鲜技术成为当务之急。活性包装通过添加具有特定功能的活性物质,赋予包装材料新的特性,从而更好地保护食品,延长其保质期,并提升食品安全性。
2025年7月,IFT FIRST 2025在美国芝加哥顺利举办。IFT FIRST是全球食品和饮料行业重要的盛会之一,由美国食品技术协会(IFT)每年举办,汇集数千名专业人士,包括食品科学家、产品开发人员、研究人员、原料供应商和初创企业等,共同探索食品科学、健康、可持续性和创新领域的新进展。
甘薯,又称红薯、白薯、山芋等,是一种常见的粮食作物,其块根中含有丰富的淀粉,一般含量在10%-30%左右。甘薯淀粉作为一种天然的淀粉资源,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甘薯淀粉在食品保健营养行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全球营养科学迈向“精准化、可持续化”的新阶段,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正成为食品、医药及公共卫生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其中,DHA因其在人脑神经组织与视网膜中的结构性作用及广泛的生理调节功能,被誉为“脑黄金”。
柑橘多甲氧基黄酮(PMFs)是柑橘类水果中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生理功能。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柑橘多甲氧基黄酮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