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热点资讯 > 探索马铃薯主食化新路径
谷香扑鼻的花卷馒头、爽滑劲道的面条、蓬松酥脆的油条、柔软绵弹的面包、入口即化的曲奇、健康美味的月饼、细腻绵软的蛋糕、薯香四溢的发酵饮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丰富多样、琳琅满目的特色美食,均是以马铃薯为原料制成的主食化新产品。
这些马铃薯主食化产品,是由上海交通大学马铃薯工程技术中心及其企业合作伙伴,对接国家马铃薯主食化战略,通过不断实践、共同创新,因地制宜打造而成的系列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马铃薯工程技术中心拥有一支由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王正武领衔组建、以专门从事薯类及杂粮主食化为特色的现代食品加工研究团队,在薯类淀粉和功能因子性质、加工、保鲜与储藏的基础理论及产业化领域有丰富的研究经验,获得了重大进展。
马铃薯部分代替传统主粮可促进均衡营养和健康消费,已然成为我国人民第三次膳食营养结构升级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农产品。但尽管目前中国马铃薯产量已居世界位,马铃薯人均食用量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王正武表示,马铃薯在我国主要作为鲜食蔬菜直接食用,存在加工利用率明显不足的问题;市场上缺乏符合中国饮食文化的主食产品和相关的加工技术;同时也缺乏引导马铃薯主食消费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为此,他带领团队经过近两年的技术攻关,通过应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与生物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在关键技术上取得较大突破。如以副研究员张建华负责组成的攻坚小组,从全国5个省市采集了7个老面及酒曲样品,从中筛选出适合改性马铃薯全粉的高产淀粉酶菌株,用其发酵可有效降低马铃薯全粉的黏性,并能有效提高马铃薯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改变糊化特性。用发酵改性后的马铃薯全粉用于馒头与面条的加工,添加量可以分别达到25%与30%,且口感与普通的小麦粉馒头和面条基本一致。
副研究员吴金鸿课题组应用食品风味分析技术,解析了紫马铃薯特有风味组成,并通过风味调配技术,开发了一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甜薯风味的调配型紫马铃薯香精,用于调控马铃薯加工产品风味,增强产品的消费可接受度。
由副教授钟宇、岳进等负责的攻坚小组,全面分析了不同来源(黑龙江、云南、陕西)、不同品种的马铃薯粉(全粉、雪花粉、紫马铃薯粉)与小麦粉(低筋粉、中筋粉)的营养品质、加工特性、糊化及回生热力学,为后续马铃薯包子、饺子、小笼、生煎、馄饨、烧卖等主食化产品配方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指导。研究表明,马铃薯粉能够提高小麦粉的吸水能力及抗老化性,但降低了粉体的黏度与亮度、加剧凝沉。
以副教授赵大云负责组成的攻坚小组,将气相色谱—燃烧炉—同位素比质谱法应用于马铃薯主食产品添加量检测,通过检测条件优化和检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分析,建立了一套可快速分析测定马铃薯添加量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于馒头和面条产品中马铃薯粉添加量0~30%范围类,原始判别和交叉验证的正确率均为。
同时,该团队目前已经开发了近40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并进行品尝评价,包括生鲜面、乌冬面、馒头、年糕、粗粮饮料等,申请了20多项发明专利。
王正武表示,未来团队将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及发酵工程等现代科技手段,持续改良马铃薯种薯的质量与产量、改善马铃薯相关产品的风味与口感,使之具有更为良好的加工性能。
玉米低聚肽粉是一种通过酶解玉米蛋白质制得的低分子肽产品,因其良好的营养价值和生理功能,广泛应用于食品营养、保健品及医药领域。玉米低聚肽粉不仅易于吸收利用,还具备多种生物活性,成为现代健康产业的热门原料。
激光喷码机是一种利用激光束在产品表面进行标记的高科技设备。激光喷码机以其非接触、高速度、高精度和持久耐用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电子、包装等多个行业,满足生产线对产品编码和追溯的需求。
豌豆组织蛋白是一种从豌豆中提取的高品质植物蛋白,因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和优良的功能特性,成为食品工业特别是植物基食品的重要原料。豌豆组织蛋白以其良好的口感、营养价值及环境友好性,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和企业的青睐。
低聚果糖是一类由短链果糖分子组成的天然功能性碳水化合物,属于益生元的一种。低聚果糖能够选择性促进肠道内有益菌群的生长,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从而提升人体免疫力和消化功能,逐渐成为健康食品和膳食补充剂的重要成分。
木瓜蛋白酶是一种从木瓜果实中提取的天然蛋白酶,具有强大的蛋白质分解能力。木瓜蛋白酶因其天然、安全和高效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医药、化妆品及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
水平式给袋包装机是一种自动化包装设备,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日化等行业的颗粒、粉末及片剂产品包装。水平式给袋包装机通过自动制袋、充填、封口等工序,实现包装过程的高效和稳定,满足现代生产线的多样化需求。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