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酒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之美酿造白酒产业,才能同时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
滚滚长江东逝水,浊酒一杯喜相逢。从酿造茅台酒的赤水,过出产五粮液的岷江,到地处赤水河下游的泸州老窖,沿江而下的“中国白酒金三角”地带,处处有着“风过长江带酒香”的意蕴。
推开泸州老窖“中国窖”的大门,只见若干窖池错落有致地排开,几位身着黄色短袖的工人正在用尾酒一遍遍清洗窖池。这个窖池是我国建造最早、保存、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曲酒窖池。“窖是酒的灵魂,但水为酒的血液。”随行的泸州老窖博物馆馆长杨辰告诉我们,一方水土酿造一方美酒,失去原产地的生态环境,美酒就会形神皆失。
这样的认知愈发成为沿江白酒龙头企业的共识。茅台工人说:“赤水河是茅台酒的生命,我们必须把她保护好。”五粮液职工说:“大环境优,微环境好,才能酿出天作佳酿。”他们都认为,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传承数百年的酿酒工艺一样重要,都需要持之以恒的保护。因为,只有优良的“酒生态”,才能酿出优质的“生态酒”。从这个角度而言,也许大自然才是的“酿酒师”。
历经白酒的“黄金十年”,这一行业已进入深度调整期。一段时间以来,长江沿岸诸多酒厂规模小、管理差,酿酒后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一度未经处理就直排长江,给长江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也给酒质带来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消费者变得更看重白酒****的文化内涵、绿色健康的生态底蕴。生态消费呼唤生态酿造,生态酿造需要生态产业,无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都要求生态贯穿全产业链。对于白酒企业的未来发展来说,生态是打开市场、赢得消费者的***,没有绿水青山,就没有金山银山。
进一步看,白酒产业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企业之间、品牌之间的竞争,产区竞合将是中国白酒未来的发展趋势。从“中国白酒金三角”到“黄淮名酒带”,能否抱团营造良好酿造环境,将成为决定产区产品品质高低的关键。这也意味着,产区内龙头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生态责任,跳出“一亩三分地”的窠臼,树立“一盘棋”的理念,引领产区把生态修复好、保护好,把文化传承好、弘扬好。如茅台集团,以污水处理厂撬动生态循环经济模式,还从2014年起计划连续十年共出资5亿元用于赤水河保护,并投入2400万元协助地方政府搬迁和关停赤水河上游100余家小造纸企业。
当然,加大生态建设,呵护天然的“酿酒师”,还需地方政府有更多作为。问题在水,根子在岸。除了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能否在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格局上做文章,考验着地方政府的发展智慧、落实能力与责任担当。泸州建立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园区,将合格的酒企与配套企业汇聚于此,实现了白酒制造专业化、集群化、全产业链化,确保了安全、环保、质量三条底线,不仅以汇聚天下名酒擦亮中国“酒城”的招牌,而且还为破解小散酒企排污防治难、发展支撑弱的难题找到了办法。
与青山绿水共欢,与日月星辰同醉。重塑酒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之美酿造白酒产业,才能同时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焕发千年诗酒文章的神韵,擦亮飘香世界的文化名片,谋好绿色赶超之策,营造民生普惠之福。
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消化吸收,并增强机体免疫力。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益生菌逐渐成为功能性食品、保健品以及日常膳食补充的重要成分。益生菌不仅适用于成年人,也广泛应用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群体中。
亚叶酸钙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衍生物,在人体健康和食品营养补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叶酸的稳定钙盐形式,易于人体吸收,还在孕妇保健、心血管健康以及功能性食品开发中有着广泛应用。亚叶酸钙的出现,为科学补充叶酸提供了更高效、更安全的途径。
在现代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领域,植物提取物因其天然、安全和多功能性受到广泛关注。红车轴提取物作为一种从红车轴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活性成分,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逐渐成为健康产业的重要原料。红车轴提取物不仅在传统药用领域有应用,也广泛用于现代保健食品和营养补充剂中。
在现代营养学和健康食品领域,食用菌类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金针菇粉作为由新鲜金针菇通过烘干、粉碎等工艺制成的食品原料,保留了金针菇的天然营养成分,同时在食用和保存方面更加便捷。金针菇粉的出现,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和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现代健康食品市场中,天然果粉因其便捷性和营养价值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山竹粉作为以山竹果实为原料制成的果粉产品,凭借独特的营养成分和口感优势,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山竹粉不仅保留了新鲜山竹的风味,还具备更长的储存期和多样的应用方式。
在果蔬加工与储运过程中,如何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始终是行业关注的重点。冷冻果蔬真空包装机作为一种先进的包装设备,凭借真空密封技术和冷冻保鲜方式的结合,为果蔬的长时间保存和远距离运输提供了理想解决方案。冷冻果蔬真空包装机的应用,不仅保障了产品的品质,也推动了果蔬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