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农产品滞销新闻见诸报端,引发社会关注。为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2018全国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衔接活动日前在京举行,农产品采购量达到252.6万吨。
农产品滞销不仅让农民内心感到焦灼,也给市场销售和管理带来新的压力。此轮滞销原因有哪些?应如何破解农产品大面积滞销困局?如何提高中国农产品的议价能力?为此记者进行了调研。
1.从“香饽饽”到“烫手山芋”:猝不及防的变化如何看
【案例】
眼下云南咖啡刚刚结束采收季,但种植户们却高兴不起来:今年,咖啡的价格每公斤只卖十元左右,比去年跌了六七元。过去的“摇钱树”咖啡树,今年却成了负担。“2012、2013年咖啡价格,每公斤可以卖到26元。但从2015年,咖啡价格开始走低。与价格形成反差的是成本,这几年,人工从每天40元涨到70元,尿素一袋从85元涨到120元。这样算下来,今年保本都很难。”咖啡种植户屈勇说。
不仅仅是咖啡,今年马铃薯、番茄、辣椒、大蒜均出现了滞销。
在内蒙古,马铃薯大量滞销,价格跌至近十年谷,很多种植户只能以0.3元/公斤左右的收购价卖给当地淀粉厂。
在经历了连续3年涨价后,今年大蒜价格一落千丈。在云南,去年可以卖到每公斤8.5元的大蒜,今年价格时仅卖每公斤0.8元;去年每公斤16元的独蒜,今年的价格仅为每公斤6元。云南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大理、丽江、怒江等地大蒜滞销量超过10万吨。
“作为一般农产品来说,如果不能在‘特’字上做文章,很容易受到主产区的冲击,再加之云南的生产成本普遍高于其他省份,这样就更容易受到全国供求关系的影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室主任陈晓未如是说。
“去年10月,秋收后的马铃薯很大一部分没卖出去,积压了60万吨,今年4月底才基本卖完。”内蒙古某马铃薯种植大县农牧业局负责人说。
在广东徐闻县通达果汁加工厂的门口,装满菠萝等待过磅的车辆排成长龙。当地政府倡议工厂帮助农民渡过难关,工厂以0.18元每斤的价格收购农民菠萝用于榨汁。工厂现场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工厂每天的加工能力是300吨,但当天已收购了600吨,第二天不知道还会运来多少。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指出,鲜活农产品受市场、信息、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加上我国农业的生产、加工、储藏、物流和消费的全产业链条还不健全,产销不对称,农产品“卖难”时常出现。
在2017年“蒜你狠”行情的推动下,大蒜价格持续走高。然而最近正值今年新蒜上市季节,“蒜你狠”却变成了“蒜你惨”。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4月,全国大蒜平均批发价每公斤5.44元,环比跌11.3%,同比跌59.9%,较近5年同期平均跌30%。农业农村部官网5月11日公布的当天国内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监测的60个品种中,大蒜位居价格降幅榜首。
“丰产不丰收”“菜贱伤农”,一次滞销也许让农民一年的辛苦全部付诸东流。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成了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关键。
2.从品质到渠道:颇显棘手的滞销从何来
【案例】
目前,不少地区正在组织电商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面对全国每年大量出现的农产品滞销问题,京东以最快速度成立了农产品滞销帮助中心,旨在带动各地滞销农产品销售,化存量为增量,减少农民损失。京东也成为国内成立农产品滞销帮助中心的电商平台。然而近日,山西临猗县政府发布的一则针对“临猗苹果滞销”不当营销方式的声明引发关注。声明中称,多个电商发布“临猗苹果滞销”的营销策划,利用打“悲情牌”营销临猗苹果,给当地果业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影响,并且营销内容有诸多夸大失实之处。
如何科学合理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看,农产品市场运行出现波动十分常见,但如何合理规避农产品运行的市场风险却值得市场和管理者深思。
实际上,滞销对于中国农产品来说并不陌生。相比于其他行业,农产品市场具有更多的不可控性,类如自然灾害、种植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信息不对称,甚至是交通便利程度都严重影响着农产品销售的情况。
一些农户在选择种植农产品时不按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市场需求作为种植的依据。“这种无目的、无规划的盲目种植方式,必然导致相应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大涨大跌。”陈晓未指出。
“以徐闻菠萝滞销为例,除了天气原因,主要是近百年未变的传统种植模式带来的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弱等原因。”徐闻县菠萝行业协会会长吴建连表示,近几年全国各地不时出现的农产品滞销的案例,从表面原因看无外乎都是天气灾害、产量过剩和销售渠道不畅等。“但深入分析发现,除了不可抗力,因为老模式种植而抗风险能力弱、品种陈旧低端无法满足市场品质需求和经营理念模式落后等等,才是重要的深层次原因”。
与此相对应,今年徐闻本地农民种植的巴厘菠萝大多每亩亏本千元以上,而优质品种“台农17号”每亩利润达8000多元。“同是种菠萝,一样的土地,一样的天气,结果却完全不同,这是一个鲜活的样本注解:农业,改革生,不改则死。”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周建华指出。
由于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农民无法获得精确的市场需求信息,另外,在我国当前小农经济下,农民对于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每年在决定种植品种时,更多地受当前价格的引导,形成了“小生产—大市场”的供需矛盾。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农产品滞销地区的加工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产能低,精深加工链条短,而且大都面临环保不达标而停产的困境,从而无法支撑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加工生产需要。
专家指出,农产品滞销,既有传统生产方式或产品本身的问题,又有传统营销模式的问题。而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更为系统化、体系化的解决机制。
3.从理念到行动:农业发展保障机制怎么建
【案例】
夏至,江西省定南县历市镇车步村的千亩茭白种植基地。“前几年茭白市场行情不好,每斤低至几毛钱,好多茭白烂在田里。为解决销售难题,我们从浙江余姚引进优质茭白品种,与邮政部门合作建立电商营销网络,筹划兴建茭白冷链仓库以解决集中上市时价格低廉的问题,同时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茭农在安全生产和监管上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使车步茭白逐渐在市场打响了无公害品牌。”车步村党支部书记钟有良说。
车步村的探索,也经历了痛苦和转型。
“这可以说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痛定思痛我们做转型,实践证明,这条路子是走对了。”钟有良说。发展新农业,创新和探索不可缺少,要基于互联网思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品品质,提升销售效率。
面对市场风云变化,滞销在所难免,而借助营销手段,只是解一时之急,却是治标不治本。如何避免农产品滞销,还得从农业发展上找到解决办法。
专家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农产品供需失衡、价格大起大落的问题,还得依靠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改变大而不强、低端同质竞争的现状。
“要加快推进小农生产融入现代农业。”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农业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罗俊丽表示,可以通过按区域种植、规模化生产、订单销售,建立大宗农产品的稳定销售渠道;通过龙头带动建基地,建立和农民的利益链接机制,形成农业产业联合体。
为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农业农村部日前主办了2018全国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首场对接活动现场签约超过54亿元,总采购额达到127亿元,采购量约为252.6万吨。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指出,贫困地区产销对接是实现农民脱贫增收的“牛鼻子”、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要聚焦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聚焦优质特色农产品,通过采取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仓储冷链设施、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品牌建设、畅通营销渠道等措施,让贫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不仅产得出、产得好,还能卖得出去、卖上好价钱。
为破解农产品滞销难题,内蒙古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李志平建议,应加快发展产地精深加工,扩大初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合理布局加工企业,支持中小型加工企业兼并重组,科学设立加工产业园区。
“政府还须加强产业监测和信息发布,做好预警预报,适当调控规模和价格,规避集中上市风险。”海南热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院院长柯佑鹏说,此外,建议推广农产品价格保险机制,减轻种植户的经济损失。
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行业生产中为改善食品的颜色、香气、味道,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一类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根据用途分类,包括食用色素、营养强化剂、防腐剂、调味剂、增稠剂等。
运动性疲劳是指人体脑力和体力持续活动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表现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过度疲劳可能会导致内分泌紊乱、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者危及生命健康。机体产生疲劳的机制目前的解释主要为能量物质水平降低、代谢产物的累积、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Ca2+代谢紊乱等。
当顶层出手的时候,“减肥”就不再是停留在嘴上的话题了,而是要切实的落到实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率将攀升至70.5%,儿童群体也将突破31.8%。“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方案的提出,将“减肥”这个私人话题正式升到了社会层面,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战略体现。
甘薯,又称红薯、甜薯、白薯、朱薯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其块根富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粗纤维、多酚、黄酮、维生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和矿物质等,是公认的高营养价值、高性价比的食物。
电解质水作为一种新兴的饮品,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它在运动、高温、疾病等场景下,为人们提供了补充电解质和水分的便捷方式。然而,市场上电解质水产品众多,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在选择时往往感到困惑。本期,我们将从相关标准的角度,深入探讨电解质水的定义、分类、营养成分、标签标识等方面,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和选择电解质水。
说到月见草油,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保健品柜台里那些金灿灿的胶囊,其实它是以食材身份登上人类餐桌的。近年来,食品科学家们重新发现了它的食用价值——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世界功能食品大会上,月见草油被评为“最 具开发潜力的新型食用油”。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