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市场动态 > 巧念“药材经” 铺就“黄金路”
“今年,我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200亩地的当归、党参、羌活、乌药,加上饲养的70多只绵羊和10多头牛,年收入将达18万元。”天祝县哈溪镇水泉村村民杨维生说,“以前种小麦收入不了多少钱,种植中药材只要方法得当,年收入是小麦的十几倍。”
“80”后的杨维生,初中毕业后,接手了父亲的资产——300只山羊,当起了“放羊娃”。在养羊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一些收购冬虫夏草的药材商,跟着做起了“虫草”生意。2013年,杨维生在天堂镇收购“虫草”时,看到当地多数群众都种植中药材,并听说中药材的收入很好后,便萌生了种植中药材的念头。
杨维生先后多次到甘肃岷县和天堂镇学习考察中药材种植,并购买了乌药苗进行试种。3年后,10亩地收获5000公斤乌药,收入10万元。杨维生从中尝到了甜头,开始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增加中药材种植品种。
种植中药材能否产生经济效益,关键在销售。说起销售,杨维生笑着说:“现在是信息化社会,不怕卖不出去,主要还是看价格。”杨维生通过手机微信,时刻关注中药材销售微信公众平台上的销售信息,并通过这一平台结识收购药材的客户。
5年的种植药材经验,让杨维生成为当地种植中药材的“行家”,也成了村里最年轻的致富带头人。
52岁的祁成福是最早跟着杨维生通过种植中药材致富的。今年,祁成福扩大了种植规模,种了150亩地的中药材。“别看杨维生年轻,但他做事有魄力,村里好多人都是在他的带动下开始种植中药材的。”祁成福说。
中药材种植,不但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还实现了80多人就近务工。50多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刘自存就是其中之一,自2013年以来,刘自存就在杨维生的药材地里打工。“我一年干5个月,每天80元,一年能收入1万多元,既赚到了钱,又照顾了一家老小,这是多好的事。”刘自存高兴地说。几年下来,刘自存不仅成了种植中药材的“技术人员”,也成了药材种植户。今年,她和老伴在自家的5亩地里也种上了羌活。
在杨维生的带动下,水泉村的270多户村民种植了中药材,全村共种植各类中药材1200亩,成了哈溪镇中药材种植示范村。“等到药材成熟后,我就联系价格的买家,将村里的药材一起出售。”杨维生说。
据哈溪镇副镇长祁玉山介绍,今年,哈溪镇共种植中药材1万多亩,建成中药材连片种植示范点13处。中药材种植已成为该镇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特色产业之一。
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食品包装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环保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纸质包装因其可再生、易降解的特性,成为替代塑料包装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三高”人群和“糖人”越来越多,以至于有的人“谈糖色变”,把爱喝的可乐都换成了无糖可乐。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消费者也对低糖、无糖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在糖尿病和肥胖症等慢性疾病高发的背景下,寻找安全、有效的糖替代品已成为食品工业研究的重要方向。
山茶,作为一种我国传统名优植物,其不同部位也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山茶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高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食物,而酸面包(sourdough bread)正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种面包以其独特的酸香风味和健康益处,逐渐成为全球烘焙爱好者和健康饮食者的宠儿,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备受青睐。
猴头菇,作为一种著名的食药用菌,不仅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美味著称,更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健康功效备受青睐,而猴头菇菌丝体,作为猴头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蕴含着巨大的健康潜力。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保的日益关注,传统的食品包装材料逐渐受到限制,可食膜作为一种新型的食品包装材料,因其具有可生物降解、安全无毒、可食用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