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食品原材料 > 食用色素会否影响人体健康?
日常生活里,食品中添加色素的现象经常存在,比如五颜六色的糖果,各式颜色的棒冰、果冻等。食品中添加色素后,颜色更加鲜艳,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但是,色素能否食用?又会对身体有哪些影响呢?
食用色素的概念
食用色素又称食用着色剂,能够改善食品的色调以及色泽,赋予食品良好的外观、增进食欲,属于食品添加剂中的一大类,是一种可食用的物质。食用色素根据来源可分为天然食用色素和合成食用色素两大类。
天然食用色素主要是从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提取的。从植物中提取的色素如胡萝卜素、姜黄素、花青素等,从动物中提取的色素有虫胶色素、紫胶红、胆红素、血红素等。其实从古代开始人们就有使用着色剂给食物上色的习惯,那时候人们使用的都是天然产品,除了少数矿物颜料外,主要是植物源色素,比如红曲米,是一种很好用的天然红色素,可用来制作红酒、红腐乳等;在高等植物方面,生产蓝色、黄色、绿色的颜料的高等植物种类不少,特别是一些农业产品,如玉米、高粱、辣椒、萝卜、番茄、紫甘蓝、紫甘薯等,产量较大,利用方便,大多沿用至今。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含有色素的药用植物,如紫草、藤黄、薯莨、菝葜等许多植物,都是可以染色的中草药。
合成色素是通过化学方式从煤焦油中提取加工合成。自从1856年英国人帕金斯(W·H·Perkins)发明了个合成有机色素苯胺紫以后,食品着色开始进入使用合成色素的时代。由于合成色素色泽鲜艳,性质稳定,成本低廉,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取代了天然色素,食用合成色素的品种超过100种。
对于色素的相关规定
不同国家对食品着色剂的种类和使用均有明确规定。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法规和标准中也都有食品天然着色剂和食品合成着色剂的使用规定。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明确规定了允许使用食品着色剂的品种、使用范围及使用限量或残留量,相应的质量规格要求也在逐步完善。同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识通则》(GB7718)也规定,只要在食品中使用了着色剂就必须在食品标签上进行标识。
食用色素须正确使用
天然色素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但有不易溶解、染色不均匀、易褪色、成本高等缺点。合成色素的优点是色泽鲜艳、着色稳固、性质稳定。
相对来说,天然食用色素被认为是安全的。国家对每种色素在不同食品中的使用都有相应的标准范围和使用许可。但无论是食品天然着色剂还是食品合成着色剂,其安全性都要进行风险评估。只要通过风险评估,获得批准并按照标准规定和相应质量规格要求规范使用就是安全的,不会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损害。国标中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都是经过安全评估的,对符合标准情况下使用的着色剂,消费者不必过于担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日益严格。传统的包装材料往往无法有效阻止氧气、水分等物质对食品的侵害,从而导致食品变质、氧化,影响其口感和营养价值。而高阻隔性包装膜技术的出现,为食品保鲜和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最近“长安的荔枝”可是火出圈了,登顶豆瓣实时热门电视TOP1,口碑高涨。大家追完《长安的荔枝》是不是还意犹未尽,满脑子都是那跨越千山万水的鲜甜呢?剧里为了把荔枝送到长安,那真是操碎了心!不过咱们现在吃荔枝可方便多啦,同时荔枝也是夏日水果界的实力派哦!
蛋氨酸,也称为甲硫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含硫氨基酸,是肌体所需硫的主要供应者。作为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不仅直接参与蛋白质的合成,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比如促进生长发育、加速伤口愈合、提升免疫等。还参与到其他物质的转化、合成和代谢过程,比如肌酸、胆碱、一碳单位等,从而影响诸多生理功能的体现。
接骨木莓(Elderberry)以其深紫色的浆果和独特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抗病毒素”与“西方板蓝根”。这种源自忍冬科接骨木属的植物,其果实、花朵乃至叶片均被用于治疗感冒、流感及多种炎症性疾病。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深入,接骨木莓的营养成分与健康功效逐渐被揭示,其在功能性食品、膳食补充剂及药品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板栗,又称栗子和毛栗,其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不仅是人们日常消费的高档干果果品,也属于山珍和无公害森林食品,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我国是全球板栗生产的第一大国,板栗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裹包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日化和工业等领域的自动化包装设备,主要用于对产品进行整齐包裹和封装。裹包机以其包装速度快、包装质量高和操作简便的优势,极大提升了生产线的包装效率,成为现代工业包装的重要工具。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